讓我們換個「身體」,活在故事裡!──TCCF國際論壇講者專訪

2021-11-13

產業專題研究及調查報告
讓我們換個「身體」,活在故事裡!──TCCF國際論壇講者專訪

Size:

 

是否常常覺得:「理解他人」好難,而「被理解」又更難?

 

如果可以,就像知名作家卡夫卡(Franz Kafka)鉅作《變形記》一樣,當某天醒來後變成「另一個身體」,或許我們就能跳脫舊有思維、擴大視線所關注的範圍,真正「看見」彼此差異,也「看見」彼此優點。

 

 

近幾年,法國沉浸式內容技術團隊EL-GABAL共同創辦人Antoine Cardon在與文化內容策進院(TAICCA)往來交流時,曾私下透露:台灣能「一次找齊」與內容製作相關的技術與硬體,是其他市場少見的優勢。

 

此次Antoine Cardon受邀參與文策院2021年創意內容大會(TCCF)國際論壇,會前的採訪再度問起他認為台灣沉浸式內容產業優勢為何,他沒立刻回應,反而賣關子般,先說起台灣半導體產業耳熟能詳的「豆漿店早餐會」故事。

 

1974年2月某個早晨,時任經濟部長孫運璿、交通部長高玉樹等七位台灣重要產官人士,圍坐在台北市南陽街一家豆漿店,一邊吃早餐聊天、一邊拍板決定:台灣要發展積體電路(Integrated Circuit;IC)技術。這場看似平常的早餐會,被視為台灣半導體產業的起點。

 

故事講完,他用略羨慕語氣表示:「我經常想到這故事。它讓我看到,台灣生態系所擁有的『視野』與『行動力』如何推動技術發展成產業。就像最近的XR內容產業,也是先從高雄電影節推廣,再由文策院以國家資金接手,這在全世界是獨一無二。」

 

為什麼Antoine Cardon會如此看重XR內容產業?從青少年時期便著迷VR技術、心中藏著超過20年「創作魂」的他說:

 

「只有在XR虛擬世界裡,我們才能擁有『另一個身體』。這不僅僅是『說故事』(story-telling),而是『活在故事裡』(story-living),並擁有與故事主人翁幾乎一模一樣的情感。」

 

而劇場出身、近年開始投入VR創作的知名台灣導演Baboo,同樣受邀參與此次國際論壇。他則在現今數位時代,觀察到多數人難以「專注」的現象,即使在家看著Netflix,當手機訊息跳出、餐點外送來到,種種外在干擾都讓「故事」被迫中斷。

 

「在注意力經濟時代,VR是一種『強迫』手段。它讓你一定得在這段時間裡全心投入。就像是去電影院一樣,全場燈暗後,好好地享受當前故事。」

 

 


EL-GABAL共同創辦人Antonie Cardon(左,Photo Credit: Bertrand Noël),台灣導演Baboo(右,Photo Credit: Kris Kang)

 

 

 

近代科學理論「具身認知」(Embodied Cognition)發現,人類除了用大腦來理解世界,「身體」也是我們用來學習、認知周遭的重要器官。同樣地,XR內容也讓我們有機會在亟需專注力的虛擬世界裡,藉由活在「他人身體」裡,並運用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感官,來體會另一個人、另一個物種甚至另一個世界的情感。

 

也許,「看見」他人的痛苦或情感,不一定能成為社會問題的解藥;但它讓我們有機會將「主動」的視線,轉化成對他人善意的「行動」,讓你我所在的世界多一點光。

 

 

 

 

一、活在「他人身體」裡,活在「他人故事」裡

 

先來說個小故事。 

 

19世紀的英國,一名小男孩在長假結束後,想起又得返回動不動就體罰的寄宿學校,忍不住打哆嗦。擔任商人的父親見到小男孩如此畏懼上學,於是碎念:「學生時代明明就是最美好時光,我恨不得自己可以變成你咧!」

 

這麼巧,父親剛好擁有一塊印度友人贈送的魔法石,於是這句話脫口的瞬間,魔法石實現其願望,父親與小男孩便「交換身體」。不得已之下,活在「兒子身體」裡的父親,只好代替小男孩回到寄宿學校;而活在「父親身體」裡的小男孩,則接手父親生活開始當起商人。

 

故事結局很老套,但也很溫馨。父子倆在恢復自己身體後,因為擁有活在「他人身體」裡的經驗,也變得更懂得體諒、理解彼此生命中的難處。

 

 


換個「身體」活在「他人故事」裡,能幫助我們理解與包容彼此。Photo Credit: iStock

 

 

 

這是出自知名奇幻小說《反之亦然:父親的教訓》(Vice Versa:  A Lesson to Fathers的書中情節,由英國作家Thomas Anstey Guthrie於1882年以匿名筆名撰寫。沒想到,該書出版後大受歡迎。

 

就歷史書面紀錄來看,雖然最早提出「身體交換」(Body swap)概念的是17世紀鼎鼎大名哲學家、同時也是經驗主義(Empiricism)開創者約翰‧洛克(John Locke);但《反之亦然》這部通俗小說則讓相關概念廣為流傳,除了被改編成舞台劇、電視劇與電影,其「身體交換」的靈感更影響後世許多創作。

 

當然,現實中我們無法交換身體,自然也難以真正「體驗」他人的感受;但在虛擬世界裡,則有機會透過XR技術做到。


法國沉浸式內容技術團隊EL-GABAL共同創辦人Antoine Cardon,早在約莫20年前的青少年時代,便著迷於當時還未普及、仍屬於軍方與特定客群的VR技術,甚至還成為虛擬實境建模語言VRML社群的創始成員之一;直到近年網路基礎建設逐漸完善、平價虛擬硬體問世後,更讓他一頭栽進XR虛擬世界裡。

 

 


Antoine Cardon對VR敘事極為著迷。Photo Credit: Antoine Cardon

 

 

 

他認為,XR能讓大家在虛擬世界擁有「另一個身體」。當這個「虛擬我」的身體進行種種超自然、平常不會做的體驗時,除了當下戴著VR頭顯的自己能擁有主觀感受,摘掉頭顯後、回到現實世界裡的「我」,亦能感同身受。

 

「這就是『說故事』與『活在故事裡』的最大差異。對觀眾來說,前者就像看電影,讓你以同理心嘗試理解螢幕主人翁故事;而後者,則讓你擁有與主人翁幾乎一模一樣的情感。」

 

從2011年起,Antoine Cardon所共同創辦的幾個團隊便長期為各大品牌製作沉浸式行銷內容,雖然已奠定一定事業基礎,但心中藏著「創作魂」、始終記掛青少年時期夢想的他,仍希望製作出讓觀眾「活在故事裡」的作品。

 

於是,他與同樣關切沉浸式內容的知名英國藝術家Mat Collishaw攜手合作,帶有強烈諷刺意味的XR作品「Bedlam」於焉誕生。

 

 

 

 

二、參觀「瘋人院」,發現「瘋狂的自己」

 

Bedlam,這英文詞彙除了形容「混亂、喧鬧」的場面,也同時代表「精神病院」。

 

17世紀時,英國社會對精神疾病一知半解,許多疑似患者往往被送到倫敦聖瑪麗伯利恆醫院(Bethlehem Royal Hospital)。這間最古老、最知名的精神病院,被當時的英國人暱稱為「Bedlam」,甚至還延伸為英文裡指稱「混亂」的詞彙。

 

彼時,英國的醫療機構都是私人資助,為了取得營運與研究相關經費,聖瑪麗伯利恆醫院於是異想天開,將病院變成仿若動物園般的展覽場所,民眾只要買票,就能「參觀」住在裡頭的「瘋子們」。

 

 


聖瑪麗伯利恆醫院是最古老的精神病院。Photo Credit: Wikimedia Commons

 

 

 

 

對稍微有點良知的人來說,這手法簡直毫無人性;但該「商業模式」當年竟然奏效,還成為上流貴族階級間的熱門娛樂。然而,四百年過去,人類心中想要「偷窺」他人的慾望,並未減少。

 

「看看今天各大社群平台充斥的殘酷、血腥內容,我們不也是每天拿著手機在獵奇嗎?」Antoine Cardon反問。

 

不斷地滑手機,不斷地分享、轉發那些怪誕內容,21世紀的我們藉由網路來滿足偷窺欲。對數位時代人類行為的反思,因而成為「Bedlam」的創作初衷。

 

為了讓大家能「活在故事裡」來理解自身偷窺慾,團隊刻意把宣傳海報設計得像是一場「傳統展覽」。觀眾剛進入這趟沉浸式展覽時,看著展出的史料、聽著導覽者的講解,此時都還以為自己只是用第三人視角來「遠觀」17世紀精神病院歷史。

 

 


Bedlam宣傳海報,刻意設計得讓人誤以為是「傳統展覽」。Photo Credit: Bedlam

 

 

 

 

接下來,「體驗」才正式開始,觀眾開始「走入」故事裡。

 

每名參觀者被賦予一個17世紀人物角色,可能是上流貴族、也可能是屠夫太太,大家都得穿上屬於當年不同身份的傳統服飾;而原本中規中矩的導覽員也搖身一變,成為17世紀瘋狂導覽員,不斷要求每名觀眾依據所下達指令做出不同的瘋狂回應。

 

參觀到最後,會令人不禁想問:也許真正瘋狂的,並非被關在「瘋人院」裡的患者,而是忍不住想偷窺他人的自己。

 

 


我們情不自禁的偷窺慾望,讓我們變得瘋狂。Photo Credit: TAICCA

 

 

 

 

除了出色的敘事,觀眾能透過科技與演員進行「虛擬互動」也是該作品一大亮點;但很少人知道,這作品產出過程曾一波三折。

 

原來,最初團隊打算結合行動定位服務(Location-Based Service;LBS)來呈現新型態敘事,例如:演員可以餵食物給現場觀眾;但在作品幾近完成前,不巧碰上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

 

隨著各大城市陸續封城,人們不再出門、街道不再熱鬧,需要親臨現場的LBS應用自然也毫無用武之地。無奈之下只好思考:在這部XR作品裡,哪些關鍵部分需要保留下來?如果演員與觀眾只能「各自」從家裡上線,要如何透過科技完整呈現作品精髓?

 

「最後我們決定——拿掉觀眾與演員的『現場肢體接觸』,但保留『觀眾與故事的互動』。因為後者才是核心。」

 

 


進入這場「展覽」,跟著導覽員一起與故事「互動」。Photo Credit: Bedlam

 

 

 

而在尋覓合適的虛擬裝置時,發現市面相關軟硬體技術不足,難以滿足「Bedlam」創作團隊對3D畫面質感、即時互動的高要求;但「有失就有得」,這也促使EL-GABAL於短時間內開發出GAIA平台

 

透過動態捕捉(Motion capture)、算繪(Render)技術,GAIA平台讓觀眾不需購買額外硬體,只要在家裡連上網路,就能在虛擬世界裡,與螢幕另一頭的演員相遇,開啟一場「活在他人故事裡」的體驗。

 

 

 

 

三、「啟動」感官,才能活在故事裡

 

「活在故事裡」之所以愈來愈關鍵,不僅僅是因為技術到位、娛樂需求崛起,更可能是——現今的人類,已經愈來愈缺乏專注力與想像力。

 

畢竟,從前的媒介如此「單調」,卻能輕易抓住大家的注意力。例如,天橋下說書人只出「一張嘴」,聽眾便津津有味;故事書只印著密密麻麻文字,讀者卻能靠想像力自行「腦補」出另一個平行的虛擬時空。

 

在各類科技應用百花爭鳴的今天,即使五感刺激愈來愈多,我們的注意力卻愈來愈短暫。

 

投入劇場超過20年、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簡稱「莎妹劇團」)駐團導演Baboo就觀察到,雖然Netflix等國際線上串流平台讓故事能觸及更廣泛群眾,但我們卻不一定能「專心」於故事裡。手機訊息跳出,趕緊回覆;餐點外送到了,連忙按暫停鍵取餐。種種的外在干擾與刺激,都讓心思不斷被中斷

 

在注意力經濟時代,VR是一種『強迫』手段。它讓你戴上頭盔後,一定得在這段時間裡全心投入所創造的虛擬空間。就像是去電影院一樣,全場燈暗後,好好地享受當前故事。」

 

 


台灣知名劇場導演Baboo近年投入VR領域。Photo Credit: Kris Kang

 

 

 

 

Baboo從多年執導劇場作品的經驗裡,看到劇場與VR的相似處——兩者都讓觀眾可以自由「選擇」視角。然而,VR之所以能讓觀眾更「沉浸」,是因為一戴上頭盔,旋即被創作者「預設」了故事裡的某個角色。

 

「VR讓觀眾不只是『旁觀者』。我可以自由選擇想看的畫面、想聽的故事,並拼湊成自己的故事,不必再被導演掌控。這種『活在故事裡』的敘事差異,讓21世紀成為『觀眾的時代』。」

 

而他於2020年從劇場橫跨VR領域後的首部作品《色度:賈曼計畫》Chroma: A Derek Jarman Project,即是一部巧妙運用「強迫」的沉浸式傑作;而這也是Baboo循著知名英國同志導演德瑞克‧賈曼(Derek Jarman)生前告別作《藍》(Blue)創作足跡的聲音敘事VR作品。

 

1980年代,賈曼因罹患愛滋病導致雙眼逐漸失明。儘管「眼睛」是這一行重要的吃飯工具,但漸漸失去視力的他,卻將這一段走向黑暗前夕的過程,轉化成告別作《藍》。

 

 


英國知名導演德瑞克‧賈曼。Photo Credit: Wikimedia Commons

 

 

 

 

長達80分鐘影片裡,如同其名,僅有「一片藍」;但搭配賈曼本人的口白、配樂與各種聲響,卻讓觀眾彷彿走入賈曼晚年的回憶視角。無論以當年或今天眼光來看,這概念都極前衛。

 

被這部電影深深打動的Baboo,於是在《色度:賈曼計畫》裡擅用今天VR技術的「視覺強迫」特性,讓觀眾不得不更加打開耳朵,用「敏銳的聽覺」來體會賈曼失明前的感受、思維。

 

然而,運用聽覺還不夠。他更在片中挑上兩大段落,特意將VR頭顯的前置攝影機(pass through)打開,讓明明還戴著VR頭盔的觀眾,卻可以稍微從虛擬世界跳出,用「模糊不清的視覺」隱約見到「真實世界」裡自己變形、暈染的身體輪廓,就如同賈曼晚年的視角。

 

 


《色度:賈曼計畫》巧妙運用VR的「視覺強迫」特性。Photo Credit: Kris Kang、C-LAB臺灣聲響實驗室

 

 

 

 

為什麼要透過這種方式,讓觀眾的感官「被牽著走」?「觀眾本是劇場構成的元素之一,少了觀眾,作品便不成立。因此可以說——所有作品都只是『半成品』,必須有觀眾的想像力來參與,才能變得完整。」

 

有專注、有想像力,我們才能在訊息眾聲喧嘩的數位時代,好好地「啟動」感官並活在故事裡。

 

 

 

 

四、換個「身體」,發現不一樣的自己

 

新科技要如何妥善應用,才能打造「活在故事裡」的敘事?創作者又該如何分配觀眾的各種感官,讓他們「啟動」想像力?

 

文化內容策進院於11月10日至11月14日舉辦的「2021 創意內容大會」(Taiwan Creative Content Fest;TCCF)國際趨勢論壇,除了有Antoine Cardon與導演Baboo對未來內容的前瞻分析,也有新媒介創作者藉由讓觀眾「換個身體」,來啟動截然不同的感官體驗。

 

來不及參加?「TCCF國際趨勢論壇」免費線上收看,邀你一起掌握產業最新動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wv3c8G5-pg

 

2021 TCCF 創意內容大會活動官網:https://tccf.taicca.tw/

 


 

本文作者: 翁佩嫆,曾任科技產業線記者多年,現為科技領域專業自由撰稿人,作品散見於 INSIDE、關鍵評論網、DIGITIMES、癮科技、數位時代等媒體及各大科技企業官網。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