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化浪潮上出版業界的展望—出版產業諮詢交流會

2020-10-06

產業諮詢會
數位化浪潮上出版業界的展望—出版產業諮詢交流會

Size:

行動裝置的出現,使得人們看螢幕的時間遠多於看書的時間,一時之間所有人都以為書本將就此消失。然而這也為出版界帶來一個新的契機:不如試著把原本的紙本內容做成電子書?讓讀者也能透過行動裝置來閱讀。在電子書及電子閱讀器漸漸普及的今天,因應新的載具、新的出版方式和通路,出版界遇到了什麼樣的問題,又如何解決、需要什麼樣的幫助?文化內容策進院在  2020 年 10 月 6 日聆聽出版業界從業人員的經驗和聲音,未來將提供更多協助。

 

本次會議由文化內容策進院策略研究處黃能揚組長、謝一麟專員邀請以下來賓與會:方格子文化翁子麒執行長、尖端媒體集團陳君平副總經理、台灣角川國際動漫羅際明副總經理、秀威資訊宋政坤總經理、華藝數位圖書徵集部廖啟宏經理、聯合線上數位出版部劉俊良經理、聯經出版涂豐恩總編輯、麟數據謝佩芳策略長。



出版再定義,產製方式數位化

網路的普及改變了人們的習慣,麟數據策略長謝佩芳提及,現代人以自己的興趣和專業為主題,便可以在網路上開設自己的粉絲頁、YouTube 或 Podcast 頻道,擴大了內容產業的範疇,但不是所有的數位內容都有營收產生。又或者像電子書以低於紙本書的價格出售,營收多寡將會影響出版的數位轉型,出版業界需思考因應對策。秀威資訊宋政坤總經理表示,現在是摸索時期,只能先以降低成本的方式管控風險,再慢慢擴大收益。雖然書展人山人海,但每本書單價兩三百塊,同樣的場地和人氣,資訊展時電子產品的售價卻是一本書的數十到數百倍,出版業的經營確實是比較辛苦的。經營訂閱制閱讀平台「方格子」的翁子麒執行長提到,最近在推動網路原生電子書的計畫,創作者將自己數篇文章集結成一冊,如同電子書般提供讀者付費閱讀。方格子比較像是一個市集,創作者可以自行訂價,但是對有潛力的作者和作品,會有編輯部門協助,也有媒合出版、開設課程或頻道等服務。絕大多數的文章仍然是免費閱讀的,未來也考慮增加廣告版面,與創作者分潤的方式經營。

 

華藝數位則是致力於系統與數位服務功能的開發,例如協助出版社將一些古本典籍或是尚未數位化的書籍,數位化後以 OCR 的方式重新編製,以利彙整內容成資料庫或是重新發行數位版本,提供給需要的單位和民眾。此外,廖啟宏經理還提到對於數位內容的搜尋技術若能做得更精細,例如以歷史人物姓名搜尋資料的時候,不單只是關鍵字、meta data 或書籍簡介,而是相關事件也能一併篩選出來,將會提高搜尋者的興趣、或更符合使用目的。台灣角川國際動漫羅際明副總經理則表示,人都有聽故事的需求,這也是知識或價值觀的傳承的一種方式。從出品者的角度來看會關注在多元產品的「PACE」四大面向:紙本(Print)、有聲(Audio)、課程(Course)、電子(Electronic),即載體的呈現方式。然而從消費端來看,閱聽大眾會關注的則是體驗和感受,所以要思考如何讓大眾願意買單為出發點,及時提供大眾會有興趣的內容,是經營出版業不可忽視的方向。

 

聯經出版涂豐恩總編輯提到,現在講故事不是應用單一媒介講完就好了,文字內容可能改編成漫畫,漫畫再改編成動畫或其他戲劇、展覽,每一種故事都有多元的可能以不同的形式創造營收。傳統紙本書確實銷售比較辛苦,但 2020 年的電子書銷售成長卻非常快。對於一些比較難用故事方式呈現的內容,可以改用開設課程的形式來傳授這些內容,用講解的方式拉近與讀者的距離,間接引起讀者想要買書的意願。透過不同媒體接觸不同的群眾,也能延伸出版業的客群。除了運用跨媒體的方式將紙本書介紹出去,原本一些以影像聲音為主的內容,也可以文字的方式集結成冊。不同的媒介有不同的呈現方式和特色,如何做出只有紙本書能夠發揮出來、令人眼睛一亮的內容,是編輯們必須面對的課題。

 

聯合線上數位出版部劉俊良經理表示,出版業現在思考著從紙本書到其他數位媒體、或是從數位媒體再回到紙本書的經營方式,這是「出版數位」的想法,而不是「數位出版」。以數位科技的角度出發,思考如何與眾不同,去接觸到數位原生族群,是出版業界的一項挑戰。經歷過一些專案,發現到做出規模才有可能在成本與獲利之間取得平衡,持續的投入資源和嘗試新的做法,才有可能突破現在的瓶頸。

 

 

從實體書店到網路訂閱

實體書店因應消費型態的轉型,有的因此退出市場、有的則開始多角化經營,也不再獨占出版業界與消費者接觸的第一線角色。如今通路變得多元,消費者有更多購買方式的選擇,也有更多資訊影響消費行為。對此,秀威資訊宋政坤總經理表示,國內出版業不應過度悲觀,台灣的社會環境與文化涵養,孕育出全世界最精彩和最有水準的華文寫作和出版作品。現在的出版社已經投入了大量心力經營「一本多用」,把以前的作品拿出來數位化變現,也是一種把古董變黃金的方法。宋總經理也建議接下來出版業界可以多多和其他業界交流,碰撞出新的火花,台灣的各行各業都有很厲害、很精彩的故事,也有很多新科技的運用,讓更多想法和熱情透過出版呈現出來。

 

方格子翁子麒執行長也分享自己的經驗,他認為從事出版業必須要兼顧文化與商業的平衡。好的內容有時未必能帶來相符的營收,但也不能只想著賺錢而推出一些違背自身理念的作品。雖然漸漸有知名作家加入數位出版的行列,但是讀者還在適應中,以前買一本書就好,現在卻得改用線上訂閱的方式,非常不習慣。訂閱機制的好處是平台可以藉數據很快得知讀者的喜好和意見,並依數據結果調整行銷方式。尖端媒體集團陳君平副總經理補充,以日本來說,民眾的閱讀習慣隨電子載具的普及變化,電子書出版和銷售在整體書市大約占比四到六成。台灣的出版環境和社會風氣正漸漸轉變,相信我們也可以慢慢培養起看電子書和數位內容的習慣。

 

華藝數位以經營學術書籍為主,內容較為深入嚴肅。近期華藝數位也嘗試性地在一些國際平台如 Google 和 Amazon 上架。廖啟宏經理表示品項在新平台上架後,銷售也有所成長,並且透過結合 DOI 服務的數據回饋,可以勾勒出海外消費者或採購單位的輪廓、興趣和需求,對於了解海外市場相當有幫助。關於出版業的行銷,台灣角川羅際明副總經理也提到,透過編輯與創作者共同協作的方式,可以使得創作者更了解市場意見,作品便可兼顧文化理想和商業價值。另外出版業界也需要持續投入資金、培養專業人員,長遠規劃出版策略、了解市場趨勢,以解決目前出版品僅有零星亮點、持續性不足的問題。

 

對於電子書,聯經出版涂豐恩總編輯提到近年購買電子書的人變多了,電子書的出現不只改變了紙本書市場的生態,也讓出版從業人員對於編輯製作有了不同的想像。新的嘗試需要資源和時間,失敗的經驗雖然心痛,但可以幫助修正執行方式和想法。對此,小型出版社若沒有餘裕,資金和人力不足,對於嘗試新做法就容易顯得興趣缺缺。聯合線上劉俊良經理補充,在傳統出版社轉型的過程中,若有技術支援或是與資訊產業之間合作的話,例如 meta data 的整合串接、規格化等,可以為跨產業合作節省不少精力。出版業數位轉型過程中,目前極度欠缺 IT 開發人員和數據分析人員,如何找到對出版業有熱情,又願意投入的技術人,也是數位轉型過程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電子書的接受度提高有賴於現代人逐漸習慣科技產品,反觀出版業,很多從業人員本身還在適應數位化,若干已經有聲望的作者,也不太願意將自己的作品轉以電子書形式出版。讓習慣傳統出版的人了解並慢慢接受電子書和數位化的趨勢,也是需要持續努力。

 

尖端媒體集團陳君平副總經理表示,雖然台灣的創作能量豐沛,但是讀者還是習慣看日本或歐美的小說和漫畫。最近的一個案例是原作小說翻拍成影視作品時,遇到媒介不同而影響到劇情表現方式的問題:小說會有文字鋪陳,情節較錯綜複雜,但是電影電視劇可能就無法在有限時間做到這麼仔細。跨界合作不容易,但看到影視作品獲得超乎原本出版書籍的成功,出版社身為推手,能為小說創作者擘劃出更大的表現空間、為出版本業帶來更多可能,成就感不言可喻。

 

 

出版產業的機會與未來

在中國和香港出版及言論逐漸限縮的今日,台灣無疑是華文出版和言論思想最自由的地方,出版產業要把握這難得的時機,一舉站上全球華文出版領頭羊的位置。透過出版業界內部與跨產業的各種交流活動,瞭解業界動態、共享科技成果,討論合作機會,都有益提升、擴大未來出版內容質量。對於作品的延伸改編,事實上不是每一本書都適合拍成電視劇,即使將一本書的故事拍成影劇,也會因為表現方式不同而形成落差,因此出版社如何選擇適合的題材、媒介及改編方式,與理念相近的製片團隊合作,都需要審慎的規劃與協商。出版產業屬於內容產業的一環,需要吸引更多有志人士加入這個行業。不管是編輯、IT、行銷人員,或是暢銷作家、更多新生代作者,甚至更多讀者以回饋投入內容生產。台灣已經是科技之島,結合自由的環境與科技產品技術,透過出版的力量,往內容之島的路上前進。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