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是代工大國——臺灣,你的下一步是沉浸式「內容大國」

2021-09-03

產業專題研究及調查報告
不僅是代工大國——臺灣,你的下一步是沉浸式「內容大國」

Size:

作者 / 翁佩嫆

 

台積電的晶圓代工、鴻海的組裝代工及其他半導體供應鏈,讓臺灣在當年美蘇冷戰態勢中崛起,並成就後續超過三十年的代工大國。

 

而今天,在商業模式尚未明朗、產業鏈還未成形的沉浸式內容新藍海,臺灣的下一步是——成為沉浸式「內容國」。

 

2021年紐沙特奇幻影展主視覺 © NIFFF 2021

 

全球指標性類型影展瑞士紐沙特奇幻影展(Neuchâtel International Fantastic Film Festival;簡稱 NIFFF),在 2021年首次以臺灣為主題國,推出「奇幻福爾摩沙」(Formosa Fantastica)單元並設立「沉浸式內容」類別,特地挑選四部臺灣沉浸式作品公開放映。

 

被選中的四部VR作品,分別融合臺灣本土歌手、原住民族傳統、式喜劇以及亞洲宗教的「輪迴」文化素材;其中,被選入本次影展的導演黃心健《輪迴》(Samsara)今年3月才剛拿下美國西南偏南影展(SXSW)「虛擬劇場」項目評審團最大獎,7月又奪下2021年法國坎城電影市場展最佳VR敘事大獎VeeR Future Award,同一時間又入圍今年威尼斯影展VR單元Venice VR Expanded主競賽。

 

受邀參與本次論壇、長期推動法沉浸式內容雙邊合作的文化內容策進院(Taiwan Creative Content Agency,TAICCA)法籍顧問Aurélien Dirler,對臺灣在這塊領域的傑出表現絲毫不感驚訝。「法國從四年前起,就開始在高雄與臺灣XR人才交流合作。因此臺灣在沉浸式領域不僅是『技術提供者』,更是『內容提供者』。」

 

「被點到名」的高雄,除了是臺灣第二大城市,也從2017年起陸續以轉型為行政法人的高雄市電影館(Kaohsiung Film Archive)為核心,向外擴散出 VR 體感劇院(VR Film Lab)、高雄電影節(Kaohsiung Film Festival)等具備眾多交流機會的凝聚平

 

本身也是製作人的綺影映畫創辦人陳斯婷,更從業界角度指出:「因為有像高雄這樣的平,讓我們能認識許多『人』,並聚在一起想像未來內容應該長什麼樣子。」

 

畢竟,沉浸式內容是一塊無法「單打獨鬥」的領域,不僅需要新技術、新敘事、新商業模式,更需要新觀點、新認知。

 

「一天早晨,格里高爾.薩姆沙從不安的夢中醒來,發現自己在床上變成了一隻巨大的蟲子。」20 世紀初,奧地利哲學家卡夫卡(Franz Kafka)在爾後廣為人知的作品《變形記》中寫下這段開頭,探討當人類身體變成另一種生物後,我們的認知、習性乃至對世界的看法將如何隨之改變。

 

這部百年前的歐洲文學作品,如今成了不少臺灣沉浸式內容創作者的靈感來源之一。除了讓他們懂得透過VR創造不同的空間與身體經驗,帶領觀眾體會另一個認知世界,也讓他們懂得透過跨領域、跨地域、跨國度合作,做出讓其他市場同樣「有感」的內容。

 

一覺醒來,我變成其他生物

你認為VR、XR這類的沉浸式內容「是什麼」?

 

只要是VR熱愛者,幾乎都聽過VR 之父」Jaron Lanier 的名字。他在 1984 年創辦全球第一間 VR 新創 VPL Research,儘管六年後該公司申請破產,但這位至今沒有任何社群帳號、卻極擅長從科學與哲學角度來看待新科技的先驅者,則在近四十年後推出半自傳式的知名著作《VR萬物論》(Dawn of the New Everything: A Journey Through Virtual Reality)。

 

這本書裡,他為VR下了五十二個定義。第一個定義從「形式」指出,VR是融合20 世紀三大藝術「電影、爵士樂以及程式設計」的21世紀新藝術形式;第十六個定義則從「內容」指出,VR是能營造出「另一個地方、另一個身體或另一套世界運作邏輯」等幻象的娛樂產品。

 

以這兩大定義觀察臺灣近年沉浸式作品發展,或許就能理解今年(2021年)瑞士紐沙特奇幻影展為何以臺灣為主題國,並特地挑選四部臺灣沉浸式作品公開放映。

 

因為,無論從形式或內容來看,臺灣沉浸式內容幾乎可說是達到Jaron Lanier的兩大定義。難怪瑞士虛擬科技研究機構Virtual Switzerland總監 Laetitia Bochud 在論壇上會稱讚,臺灣已走在極為「前衛」(avant-garde)的路上。

 

 

Virtual Switzerland總監Laetitia Bochud © NIFFF 2021

 

先從蘇柏維《蘚的歌唱》(An Ode to Moss)來分析。這部作品結合華語知名創作歌手安溥的《蘚的歌唱》歌詞意境,透過VR打造出一個融合視覺、聽覺與觸覺的影像空間,讓觀眾大腦一起「共感」音樂人如何創作歌曲的過程。

 

 

《蘚的歌唱》© NIFFF 2021

 

同樣融合音樂與影像的VR作品,還有法合製的《Oli邊境》(A Song Within Us)。它以臺灣原住民族阿美族歌謠〈太巴塱之歌〉貫穿全片,結合傳統舞蹈與儀式,把阿美族人慣常透過樂舞將他人「納為我們一份子」的特色傳遞出去。

 

 

《Oli邊境》© NIFFF 2021

 

而徐漢強與阿根廷導演合製的VR喜劇《星際大騙局之登月計劃》(Great Hoax: The Moon Landing),則看準觀眾想要強烈「與內容互動」的慾望,在偽造登月計畫的故事裡讓觀眾「參一咖」,讓他們跟著片場導演指示擔任臺灣第一位「假登月」英雄,與劇中人物共同「出演」一場詐騙行動。

 

 

星際大騙局之登月計劃© NIFFF 2021

 

然而,談到能將Jaron Lanier所謂的VR形式、內容皆淋漓盡致發揮的作品,就不得不提拿下今年初美國西南偏南影展(SXSW)「虛擬劇場」項目評審團最大獎、最近又剛剛奪下2021年法國坎城電影市場展最佳VR敘事大獎的黃心健《輪迴》(Samsara)

 

「在亞洲文化中,『輪迴』指的是藉由投胎讓靈魂持續以不同方式來存在,而這議題對VR來說非常值得探討。」在影展論壇上,黃心健以歐美文化界熟悉的卡夫卡《變形記》裡「身體變成蟲」概念為例,道出《輪迴》的製作初衷。

 

 

論壇「SAUVAGE展覽之延伸座談一:臺灣沉浸式內容作品」邀請到《Oil邊境》製片François Klein、《輪迴》導演黃心健、《蘚的歌唱》導演蘇柏維、《星際大騙局之登月計劃》導演徐漢強與主持人Laetitia Bochud進行線上對談 © NIFFF 2021

 

近代科學認為,除了大腦,「身體」也是我們理解世界、認知周遭的重要器官,此即「具身認知」(Embodied Cognition)。換句話說,旱鴨子只有親自跳入水中並學會游泳時,才能體會泳者在水中的感受;同樣地,我們只有透過VR轉化成他人身體時,才能體會另一個世界的運作邏輯。

 

黃心健在《輪迴》中引入這樣的「具身認知」概念。觀眾先發現自己重回嬰兒狀態,在慢慢長大過程中,卻發現雙手變得血跡斑斑,開始進入一段人類因自我毀滅而不得不逃離地球的故事。

 

在影片中,當觀眾不斷找尋能落腳的新星球,卻發現再也回不去了。此時才猛然察覺,自己從原本是殺害動物、破壞地球的「加害者」角色,漸漸地變成被人類傷害的「受害者」角色。

 

身體還是「人類」時,我們怎樣都難以理解其他生物的苦痛,仍自傲地想要尋覓「另一個居所」;惟有一覺醒來,變成其他生物,才能真正體會同一個星球上他種生命的苦痛。

 

 

《輪迴》© NIFFF 2021

 

商業上的綜效,來自「一起做事」

從《蘚的歌唱》、《Oil邊境》、《星際大騙局之登月計劃》到《輪迴》,這四部成功的臺灣沉浸式作品,讓觀眾分別藉由參與音樂創作和原住民族儀式、扮演詐騙者以及破壞星球的人類,使我們在短短的觀影時刻裡走入他人生命。

 

那麼,促成近年臺灣沉浸式作品百花齊放、甚至能在2021年威尼斯影展VR單元入圍7件作品,創下臺灣VR作品史上最佳成績的幕後推手是誰?讓臺灣成為沉浸式「內容國」的關鍵契機又為何?

 

在「沉浸式敘事:臺灣作為一個豐沛創作基地」與「SAUVAGE展覽之延伸座談一:臺灣沉浸式內容作品」這兩場論壇上,不少與會專業人士將背後功臣指向高雄市電影館所扮演的「孵化器」(Incubator)角色。

 

在科技新創圈領域,盛行所謂的孵化器機構,透過提供新創團隊軟硬體資源、低成本工作空間等,讓尚未開始獲利的新創能較毫無後顧之憂地放手闖。雖然提供有形資源很棒,但孵化器最重要功能其實是——讓一群志同道合、各自有不同優勢的人聚在一起,就能結合每人長處來發揮驚人的合作「綜效」。

 

「綜效」(Synergy)源自古希臘文Synergos,原意指「一起做事」(Working together)。2017 年,高雄市電影館從原本行政機關轉型為專業行政法人場館,並於隔年成立全球唯一立體8K的VR體感劇院;此後,雖然並未對外宣稱這裡是所謂的「沉浸式內容孵化器」,但實質上,它早已成為匯聚沉浸式領域各方專業人士「一起做事」的孵化器平

 

「對像我這樣的製作人或導演來說,高雄市電影館從2017年後的轉型絕對是關鍵。因為它讓我們能認識許多『人』,並聚在一起想像未來內容應該長什麼樣子。」

 

本身也是製作人的綺影映畫創辦人陳斯婷,進一步從現實財務面指出,無論是來自高雄市電影館或文策院的沉浸式內容資金補助,因為並不侷限於只補助VR電影或動畫,反而能擴大他們對沉浸式內容的想像。「因為這些補助更看重的,是你如何運用不同素材,以及是否運用得當。這才能讓我們真正多元利用。」

 

 

論壇「沉浸式敘事:臺灣作為一個豐沛創作基地」邀請到綺影映畫創辦人陳斯婷、高雄電影節VR單元策展人李懷瑾、文策院顧問敖瀚林與主持人Laetitia Bochud線上對談 © NIFFF 2021

 

為何以高雄為起點的臺灣沉浸式內容創作匯聚地,能做到這樣的「放手」?出身電影界、碩士也攻讀電影創作的高雄電影節VR單元策展人李懷瑾表示,只要看過國際各大VR作品,看懂其背後寬廣的敘事型態,就會明白比起侷限於補助特定內容,更需要關注的,其實是如何說故事、用什麼方式說故事。

 

因此,無論是平或是資金補助,其角色都是藉由提供各種資源來協助、導引創作者完成想做的作品,而非指點他們應該做什麼。

 

「畢竟,沒什麼能比得上製作出一部好內容來得重要。有了好內容,才能被世界看見,也才能打開知名度,收到來自各國相關業者的合作消息。」

 

臺灣出發,向世界敘說「不一樣的華語故事」

這樣的平角色、這樣的資金補助模式,看在長期負責「牽線」歐洲與亞洲跨領域合作的文策院顧問Aurélien Dirler眼裡,其實正是在打造一種更長遠的未來內容「新工具」(New Tools)。

 

 

文策院法籍顧問Aurélien Dirler© NIFFF 2021

 

「沉浸式內容發展初期,雖然多半是影視界投入,但從2020年爆發疫情後,可以看到愈來愈多不同產業陸續加入,希望用科技來創造不一樣的內容。這也是為何文策院更關切的,是如何打造『新工具』給創作者們。」

 

新工具之所以重要,概念就如同「給他魚吃,不如教他釣魚」。正因如此,法國最知名的沉浸式藝術節「新影像藝術節」(NewImages Festival)也看上高雄創作者擅長運用新工具的豐沛能量,從四年前便與高雄電影節合作策展、發起駐村計畫,讓法兩地VR專業工作者能「一起做事」。2021年初,新影像藝術節更率先在亞洲市場挑中臺灣,與文策院簽署合作意向書(MOU),來啟動雙邊「法人才交流計畫」。

 

Aurélien Dirler更在論壇上強調:「臺灣之所以有影響力,是因為對歐美市場而言,這裡是能真正做出『不一樣的華語故事』的地方。」

 

舉例來說,雖然 Netflix 在 2019 年結束與中國影音平臺愛奇藝長達兩年的內容授權合作協議,但他指出,Netflix 從未放棄「華語市場」。而根據外媒CNBC報導,也是從那一年起,Netflix 開始投入更多資金製作華語原創內容,而臺灣正是他們選定的華語內容主要製作市場之一。 

 

這位從2016年起便在臺灣協助促成法合作的跨文化工作者,以他對亞洲、歐洲的多年觀察,直接點出為何對歐洲沉浸式內容領域人士來說,臺灣無疑是最佳合製夥伴。「相較於其他市場,不管從財務面、合作風格或政策扶持來看,臺灣都與歐洲市場文化更契合。」

 

不僅是半導體代工大國,臺灣的下一步更要走向沉浸式「內容國」。作為亞洲的小島,這促使臺灣的沉浸式內容創作者更積極「向外發展」,尋求國際上合適夥伴並產出更能廣泛傳播的沉浸式內容。

 

也因為是小島,創作者更珍惜「對內挖掘」,尋找在地元素以觸動世界觀眾,從臺灣的本土歌手、原住民族傳統、式喜劇以及亞洲宗教文化中,找到能以新媒體、新工具來向世界敘說「不一樣的華語故事」的養分。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