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如何有聲:麥田出版巫維珍 ft. 資深聲音演員洪耀陽

2021-03-22

產業專題研究及調查報告
文學如何有聲:麥田出版巫維珍 ft. 資深聲音演員洪耀陽

Size:

【本文由文化內容策進院 TAICCA X OPENBOOK 閱讀誌 共同合作企劃】

不管是童書、散文、奇幻偵探或自然科普,書有多少種,有聲書就有多少種。然而一本已在眾多讀者心中沉澱多年的經典文學,該如何以有聲的面貌展現?紙本書的編輯在將文本有聲化時,要顧慮哪些問題?本文專訪麥田出版副總編巫維珍,以及資深聲音演員洪耀陽,分享從文字轉換為聲音的過程中,各種專業的詮釋與技藝。
 

提問:Openbook 閱讀誌/文字整理:陳愷昀/攝影:小石
 

專職聲音演員洪耀陽(左)與麥田出版第七編輯室暨小麥田總編輯巫維珍。


訪談者簡介:

巫維珍
麥田出版第七編輯室暨小麥田總編輯。長期經營翻譯文學線,亦次次闖蕩新路開啟新試煉;2014 成立「小麥田」進軍兒童文學,挑戰字數常規、2020 年開展麥田有聲書系列,推出林良《小太陽》、《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卡繆《異鄉人》等橫跨本土-韓-歐美經典作品的有聲版本,獲得讀者肯定與市場期待。

洪耀陽
專職聲音演員、聲音導演、聲音訓練師。 同時具備國際催眠師、正念療癒師、NLP 訓練師及中華民國整復師資格 目前為「遊聲學 Play!Vocalogy」訓練總監、「遊聲堂」首席講師。 入行至今參與近三萬支商業配音作品,仍持續累積。 為年代、八大、國興衛視、東森、民視、好事 989、Hit FM 等知名頻道專用聲音 CI。 美國雙腦平衡催眠指定華語引導、德國 PDM 心理動力學華語引導顧問。 知名手遊傳說對決 、戀與製作人、黑色沙漠、跑跑卡丁車,聲音導演。 林良爺爺經典作品《小太陽》,有聲書錄製。 國語週刊,兒童有聲教材指定聲音。


問:麥田近期推出中外經典文學、勵志散文、當代文學、兒童文學等不同面向的有聲內容,請談談麥田規畫有聲作品的選擇,以及企圖或目標。

巫維珍:
「有聲書」其實來自於過去的錄音帶、CD 有聲書,無論是小時候聽的故事或學英文,發展到今天,「有聲書」演變成另一個嶄新的載體。剛開始時我們多以經典著作為主,不論是「聽過但從來沒打開過」的經典名著、買了卻沒時間讀完的作品,或者是深愛其中的迷人段落,想藉由別的方式再感受一次其中的激昂與澎湃;我們希望能夠讓受經典文學吸引的讀者,在比較熟悉、眾所皆知的文本中,慢慢接受、培養「用耳朵閱讀」的習慣。此外也藉此不斷開創新的主題,希望能吸引、培養新一批的「讀者/聽者」。

開始製作有聲書之後,我們陸續收到許多讀者的回饋,包含他們的聆聽習慣、許願有哪些書籍可以製作成有聲書。例如有些人希望好好利用通勤時間吸收新知,但考量到通勤時間的長度,希望能將有聲書每一章節的時間長度控制在 7-8 分鐘。有些人則許願希望能將厚重的經典書籍製作成有聲書,在開車、下廚、慢跑時聆聽。

洪耀陽:通勤是很關鍵的聆聽時段。臺灣的平均通勤時間較短,能否在短時間抓住聽眾會是一個考驗。反觀中國因為北上廣等一線城市房價較高,許多人住在外環等近郊,通勤時間較長,單趟平均約要 45 分鐘到 1 小時以上,加上競爭激烈,大家求知若渴,因此他們的有聲書需求大。臺灣前幾年還沒有太多選擇之前,有不少人是選擇使用大華文區的其他平台。不過中國有聲書也因為產量太大,有免費的、有付費的,品質良莠不齊,對有些人來說,有聲書的目的比較在於吸收各類知識、資訊,而不是聆聽一本書。

去年臺灣的 Podcast 忽然間蓬勃發展,這個現象或許反映了有一定量的族群,是喜歡用「聽覺」來吸收知識或享受文學的。回想到舊媒體時代,廣播一直是很有影響力的媒體。當時的節目類型五花八門,廣播主持人也廣受歡迎,幾乎是另一種偶像。所以事實上應該說這些「聲控」們,又重新找到了他們等待已久的聲音模式了,而這個新模式,仍需要完整的行銷行為來推廣與教育。


巫維珍:其實,有聲書的行銷是很關鍵的一環。「行銷」決定了這部作品要如何與大家見面,以現在的有聲書購買者來說,多還是來自既有的紙本閱讀讀者。從經典翻譯名著到童書《皮克威克奶奶》、臺灣作品《小太陽》,我們也希望能夠找到有聲書的利基,不只是紙本讀者的另一種選擇,而是透過有聲書來拓展更多的讀者。

對於有聲書的行銷、推廣,我們也不斷嘗試與過去不一樣的方法,例如與 YouTuber 合作,又例如今年新推出的有聲書《以你的名字呼喚我》,這本書的朗讀者郭霖便分享了國內漫畫家依照書中角色所繪製的同人漫畫,這也是打入和召喚不同讀者群的方法。

 

麥田出版品。


關於有聲書的推廣,還有一個很關鍵的影響——聆聽平台和方式。我們先前做了一些贈送有聲書的活動,得獎讀者還反問我們:要去哪裡下載?會寄送實體 CD 嗎?雖然得獎了,但其實大家對獎品並不了解。讀者還是不太習慣上網站聆聽有聲書,心中對有聲書的定價也莫衷一是。

有聲書的定價其實也受到其他有聲內容影響,例如 Podcast、數位串流音樂大多採訂閱制,而非以單集、單支、單曲或單張專輯為單位付費,但有聲書的消費仍是以「一本」為單位。這些有聲內容的付費制度,也會影響大眾對有聲書定價的期待。在訂閱制度下,以有聲書的成本來說,是難以存活的,此外還得擔心與其他有聲內容的競爭力。 洪耀陽:中國最大的音頻分享平台喜馬拉雅 FM,依照等級的區分設計了不同的收費標準,在訂閱制度下,可以聆聽一定數量的有聲音頻(有聲書),但有些重量級的作品,例如劉慈欣的《三體》則需要額外、獨立的付費才能聆聽。

但也像前面提到的,中國的市場龐大,製作成本與定價也有極大的差距。而臺灣現有的有聲市場還沒有一個絕對的大平台出現,幾乎都是各家平台各自努力。幾個 Podcast 主要平台,都沒有如喜馬拉雅的收費或廣告機制,有聲書的推廣上,也確實需要重新教育以前稱做「讀者」的有聲書使用者。

巫維珍:所以,關於有聲書領域的開拓,不僅是出版社自己在學習與嘗試,也希望能與讀者一起建立良好的、健全的有聲書市場。

 



問:編製一本書時,編輯對書的最終面貌必然有一定的想像與詮釋;在有聲化書籍的工作過程中,「有聲書編輯」對聲音/角色的樣貌也會有某些預想。假若在製作有聲書過程中,編輯與聲音演員或聲音導演有不同的詮釋想法時,該如何溝通,由誰主導?

巫維珍:
麥田有聲書系列是先從經典翻譯名著開始的,那麼翻譯書要如何演繹成「本地的聲音」?這是我們第一步遇到的考驗。我們會先邀請聲音演員試讀一小段,再由大家一起開會討論,一旦決定交給某位聲音演員之後,就會尊重專業。其實,透過聲音演員的詮釋,我們反而收穫了更多「原來這一段、這一句話也可能是這種情緒、這樣的解讀啊!」這樣的經驗。

洪耀陽:其實美國與歐洲過往的有聲書,在預算足夠的狀況下,是有聲音導演的。聲音導演的職責除了適時給予聲音表情上的戲劇性指導,同時也負責維持穩定的「聲音基準線」,最重要也是最明顯的是:這本有聲書的「演播風格」到底要定位在哪個位置?臺灣可能因為市場還未打開,無法有較高的製作預算聘請聲音導演,幾乎都靠聲優或受邀的名人自我要求,或是錄音師身兼兩職,來把有聲書錄製好。

不過由於硬體普及化,高成本的製作現在也越來越少了。美國有不少有聲書配音員,是在家工作的,這讓一些非都會區的優秀新人,也有機會切入到有聲書製作這一行。不過雲端遠端作業,總是有利有弊。

這次錄製《小太陽》,除了風格的討論,主要會與編輯商量核對的還是關於讀音、字音的決定。畢竟語言的使用與時俱進,是要保留早期的讀音、當時的說法,或是以當代讀者習慣的為主?

但我自己另有其他苦惱:依我的觀察,現在的臺灣人不僅口語表達能力漸弱,咬字也含糊,尤其是捲舌音或ㄣ與ㄥ、ㄢ與ㄤ。在這樣的狀況下,我應該要配合現在人習慣的「歪掉的發音」來唸,還是依照標準,字正腔圓地正確發音呢?或是某些字詞已經有了約定成俗的唸法,是否硬要選擇標準?加上教育部有時候的讀音急轉彎,讓我們每年在錄教材有聲書的時候,需要不斷修正讀音。所以實際進棚錄音的狀況,還是需要與編輯協商的。



問:洪老師有相當完整豐富的有聲內容製作經驗,包含商業配音、廣告、影像、電玩,以及有聲書等。有聲書面對的可能是經典的文學作品,可能是充滿想像的科幻小說,甚至非虛構作品。在聲音演出的專業上,請問您是如何為每一本書規畫聲音的基本調性?

洪耀陽:
一般有聲書的唸法是比較正式、抑揚頓挫的,這次錄製《小太陽》有聲書時,我使用的不是傳統有聲書的唸法,雖然是第一人稱,但極大程度地降低「演」的部分,用一種在說自己故事的感覺來呈現,試著用比較誠懇的方式,把聽眾拉近我想創造的情境中。人類的聽覺跟視覺在大腦其實是不同的區塊,聽覺區因為少了視覺文字轉譯的過程,吸收會更直接,所以我認為錄製有聲書除了過癮外,還是有些對作品的責任,你必須很忠誠、很誠實去盡可能還原故事裡,某些我可能察覺到的軸線。

這次錄製《小太陽》有聲書,我不斷搜尋各種資料、做功課,而在聽過林良老師的聲音後,我就覺得自己不可能去模仿老師的音質和腔調。那我要如何用聲音去表現書中爸爸的生命,又要與大家心中林良爺爺的形象是契合的呢?

想想我自己也是身為人父,所以我會試著模擬,我曾走過的路、我曾有的生命經驗,一定有某部分與書中的爸爸是貼合的。林良老師是作家裡面,少數不會在散文中一直強調自己創作理念的作者,小太陽整本內容就是很樸實記錄著自己的家庭生活,談的大部分都是家庭生活上的瑣事。

現在很多作品、很多創作都有它們的創作任務,有它們的世界觀。但是在《小太陽》的世界觀裡,我只需要回到「家庭的本質」。身為一個爸爸本質,會用什麼心情去面對這些事情?當時真的是十分謹慎地思考,在每一次錄製之前,我會反覆閱讀很多次,揣摩狀態。在最好的狀態下,每一本書在錄製前,都應該要有這樣的過程。除非你口語很好,而且你又正好是作者。

 

專職聲音演員洪耀陽為《小太陽》錄製有聲書配音


巫維珍:麥田的《29 張當票④:千金不換的人生現場》有聲書,是直接邀請作者秦嗣林親自錄製的。《29 張當票》系列一直是麥田的暢銷書,這本書以第一人稱書寫自身故事,當鋪老闆兼作者秦嗣林述說自己在當鋪的所見所聞,談人性的幽暗與光亮,又是作者自己來朗讀,宛如一個和你分享故事的朋友。而且作者很有「唸書」的天分,語氣掌握得自然,聽來很順暢,特別容易吸引人繼續往下聽。


問:在錄製《小太陽》之前,洪耀陽先是參與了由國家圖書館企畫的「印象太陽:林良作品虛擬實境 VR 互動展示計畫」,為其中的〈一間房的家〉、〈小太陽〉篇章朗讀。從 VR 到有聲書,可否分享箇中的心法和差異?

洪耀陽:這兩次錄音關鍵的差異在「音高」,或者我們可以用「說得更出來一點」來形容。讀長篇作品時,我們通常不會讓自己的音高一直處在較高的位置。如果位置一直處在高頻的位置,除了頻率高讀起來累,情緒也會懸在那裡、脫離自然的狀態,長時間聆聽下來,容易聽覺疲勞甚至感到煩躁。相對的,作品篇幅和時長較短的話,為了凸顯戲劇性,聲音就會稍微出來一點。例如當時錄製「印象太陽」VR 時,我就會把聲音稍微提上來一點,但還不能太過浮誇。

當時我的意圖,會比錄製長篇的《小太陽》有聲書時更明顯一點。國圖的「印象太陽」VR 作品有搭配音樂和畫面,人聲與音樂必須互相配合。影片從一張稿紙的畫面和第一句篇名、伴隨著鉛筆書寫聲開始,慢慢的音樂進來了,天空浮現了,窗戶出來了,第一句旁白正式進來了。這樣一層層堆疊出最終呈現的效果,看似平淡,但建構出來的每一個元素都舒服地待在自己該在的位置上。

巫維珍:提到配樂,我們也有收到讀者反饋,希望能加入背景音樂,或是在特殊情狀中使用音效,尤其是童書。 洪耀陽:在有聲童書加音樂很合理,但在成人的有聲書裡面加音樂,那就會有點微妙,甚至會牽涉到另一個議題——是要做有聲書還是要做成廣播劇? 巫維珍:是的,其實在法律及合約上,兩者是分屬不同權利的,所以我們也必須謹慎。
 

 


問:洪先生不但是專職的聲音演員和聲音導演,也有多國聲音訓練師與身心靈證照資格,同時開設從聲音覺察內在心理狀態的課程。可否分享您一路行來的風景,不同職業身分是如何相互牽引、影響的呢?

洪耀陽:
我的經歷正好是從舊的時代一路走到現在。早年錄製了許多卡通、動畫,例如第一代《遊戲王》、卡通《小紅豆》等作品,後來轉跑道,進入廣告配音圈。做廣告的好處在於,會一直碰到不同風格的導演。金融海嘯過後,很多資深導演都去了中國,也有新一批年輕導演崛起。可能我配合度高,不斷與各種類型、各種年紀的導演合作,相互磨練,因而接觸了更多的作品類型。

隨著作品與經驗的累積,我自己後來也成為聲音導演,引導聲優完成完整的作品。每個聲優演員入行時都師承不同老師,每個老師有自成一套的訓練方式,每個人也有自己處理文字的慣性,所以表演慣性不是那麼容易被調整。但在同一個作品中,還是要有統一的調性。以導演的立場會盡力試著引導、說明角色的立場、後設,角色的可能性,甚至調整他們的身體姿態,呼吸狀態,讓聲音演員能夠找到一個合理的聲音定位,這樣作品聽起來才不會像是套裝或是拼裝的。

過去我從數十、上百位導演身上學習到的招數,也都成為我現在的法寶。所以真實走過這些路,在引導聲優時就比容易找到切入點。所有學習過的身心靈技法,都是我在特定狀況時會使用的工具。

很巧的是,這次《小太陽》VR 配音到有聲書錄製,跟我最近的內在狀態正好是契合的。我原先以為前期的準備會增加很大的時間負擔,但後來其實狀態比我預期的更順利,就像跟著林良老師的足跡、順著他的典範,重新走了一段奇幻旅程,也讓我思考到自己生活上別的可能性。因為這份錄製工作,再一次用「心」的角度認識、閱讀了這本書,讓我知道真的有方式可以把生活過得更踏實,是一種水到渠成的舒服、自然。十分感恩有這個機緣能參與。

問:不少人喜歡在做家事、開車移動中聽 Podcast/有聲書,能否分享兩位在聆聽有聲內容的習慣?

巫維珍:
最近發現張愛玲與三毛的有聲書,能以「聆聽」方式回顧以往讀過的經典,誕生了另一種不同的趣味:重新想像作者寫作的心情,當初那些場景又是如何打造描繪的。在早上上班前聆聽一段有聲書,還滿能沉靜情緒的。另外運動時也會聽。

洪耀陽:那你很適合去跑馬拉松啊!我聽跑馬拉松的人分享,跑步時是真的可以聆聽有內容的東西,而不只是音樂類型。

巫維珍:現在的 Podcast 類型很多,有些是純聊天、陪伴型的,有些則會講一本書給你聽。我可能會去聽自己比較少接觸的領域,例如財經書,或是同樣專業領域的其他意見,例如遍路文化也有有聲課程,分享他們如何製作有聲書的經驗。

有時我也會聽 Amazon 上面有聲書的試聽,知道其他人是如何來唸和講有聲書,一方面了解其他人是如何製作有聲書。同時,在這個過程裡我也能體會到讀者的感受:原來消費者會這樣想這件事,原來有些人會以 1.5 倍速來聆聽,這對我們在做產品區分是很有大幫助的。文青、通勤族、親子共讀、吸收新知,大家閱聽的需求都不一樣,有些經典著作必須長,有些可以 5 分鐘一段。

聆聽時一邊想像消費者,就可以理解他們為什麼會提出某些要求與意見,例如定價太高、希望加入音樂等等。有聲書的製作成本高,我們也擔心加入音樂可能會有點干擾……

 


洪耀陽:音樂干擾人聲其實比較偏向技術問題,可能的干擾第一個是曲風的選擇,另一個就是混音後製 Mixdown。當很多音軌合起來的時候,必須要有前後的層次,但現在很多 Podcast 為了製作流程上的方便,人聲音樂只有大小聲的調整,沒有餘力再去混音。混音技術可以讓多音軌產生有主有從的層次,技術上是用頻率來區隔,可以讓所有聲音都聽得到而且很清楚。

 巫維珍:所以並不是「音樂小聲一點」嗎?有可能聽起來很小聲,但很清楚是嗎?

洪耀陽:在錄音室我們會說「音樂退後面一點,人聲前面一點」,因為混音是空間的邏輯,而不是大小聲的邏輯。另外剛才維珍有講到 1.5 倍速聆聽的狀況,我也是後來才發現真的有人是這樣,甚至是2倍速聆聽的。我很好奇這樣的聆聽者,平常說話速度是不是也比較快。

至於我都聽些什麼呢?我比較雜食不挑剔,什麼都聽,相聲、脫口秀、有聲書都會聽,但也沒有固定聆聽某節目的習慣。 老實說,聆聽 Podcast 或是有聲書對我來說不是休息,我休息時就什麼都不想聽。有很多錄音師回家是不聽音樂的,因為已經聽一整天了,耳朵需要休息。

可能也是聲音工作的職業病,在聆聽東西的時候,我習慣性的會去挑剔:這邊聲音不對、那邊麥克風設定有問題、音樂蓋掉人聲啦、動態不見了、這裡聲音空掉了……哇~這樣我壓力很大!

我有太長時間沒有真正在享受聆聽,所以最近在練習放掉這個狀態。同時我也在練習接受「不完美」,因為影響作品好壞的因素太多,可能是能力、成本、資源、時間等,所有的因素幾乎都與預算和交期有關。

我們現在就是盡我們所能,把每一個聲音作品做到以現有資源能做到的最優化,這是對每一個作品的責任。編輯有什麼想法,我們就在安全的前提下試試看,看看能有什麼火花。像這次林良爺爺的小太陽,就是很成功的例子。

 


2020 年被稱為臺灣有聲元年,從 Podcast 大爆炸到各界投入製播有聲內容、課程及平台紛紛建置,文化內容策進院本次聚焦世界到臺灣的聲音內容趨勢現況,邀請第一線耕耘聲音內容的不同領域專業人士,進行最前端的分享。

不僅探討聲音內容的國際趨勢與在地發展,更邀請內容創作、聲音表演、版權專業、AI 語音與媒體平台經營者接力分享。通過不同專業的相互撞擊,探索文本發展的各種可能,認識聲音內容的豐富樣貌,以此助攻「文化內容」達產業化、國際化、整合化,以聲音內容的創意展演,同時開拓出版與聲音產業的嶄新樣貌。

更多系列專題報導:https://reurl.cc/Gdng2p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