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運用科技加速文化內容開發、找到科技力X內容力的新模式?讓這8個團隊告訴你 (上篇)

2020-12-24

產業專題研究及調查報告
如何運用科技加速文化內容開發、找到科技力X內容力的新模式?讓這8個團隊告訴你 (上篇)

Size:

文策院在 109 年推出前後兩波「內容科技應用創新產業領航旗艦計畫」與「文化內容開發與產業領航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旗艦計畫」),其源頭是文化部向科技部申請的文化內容科技應用產業旗艦計畫,以期成為文化及科技不同兩端的橋樑。到了第四年,旗艦計畫移師文策院,並將兩組組別正名為「文化內容開發」、「內容產業領航行動方案」,聚焦文化內容力、故事力之提升,並促進內容產業生態系逐步健全發展。補助名單對象以影視音居多,拓展到文化內容全產業。


旗艦計畫之所以規劃為長期性的補助計畫,乃因其補助精神與主軸與一般常見的單案型補助有所區隔,希望透過補助系統性的開發工作模式,產生新的營收獲利方式;協助產業開發文化內容,建立有效經營 IP 的工作模式,及持續開拓未來多源應用,並推動產業的策進與扶植,助攻創建產業生態系,協助業者建立可自行營運商轉的營收模式,這也是為何旗艦鼓勵廠商以 2 - 3 年的長期規劃來申請計畫,在第一階段完成後就能繼續進入第二階段,希望每一年都能有新的拓展並進一步確立開發工作方式與回收模式,愈來愈接近市場。
 

本系列報導以在前三年曾實際拿到一年(或以上)補助的團隊現身說法,從遊戲、VR 、動漫、舞台劇、影視、動畫、新媒體平台等不同領域共八個受補助團隊的開發及應用實務切入,來讓大家對於如何結合技術加速文化內容開發、創建系統性開發內容生態系的目標有更明確的掌握。同時也希望能透過具體案例,爬梳本補助過去所協助催生的潛力計畫,每個團隊在個別開發過程中如何發展出克服困難的新技術或工作模式,及面對市場所試圖開展的新型態商業模式,作為文化內容業者的借鏡,亦分享加速開發流程的專業技術( know how )。為閱讀上更為親切,因此拆成上下兩篇。上篇以科技與技術升級為主,下篇以內容 IP 開發為重點。
 

從《影視原創內容推廣互動計畫》到《新型態表演藝術沉浸式劇院》( Immersive MR Project Mapping ):夢想視覺特效/夢想創造有限公司

 

(截圖自官網)。

夢想動畫及其子公司夢想視覺特效、夢想創造自 106 年起連續三年獲得補助,每年的計畫各自不同,但延續下來的回顧又會發現其實每一年都是在承繼上一年開展的基礎、並解決新出現的問題,相當程度彰顯了加速文化內容開發補助的進化精神,這次特別專訪到夢想動畫的負責人林家齊,讓他完整分享這三年來的技術和開發成長。


林家齊分享道:「第一年我們投的是數位虛擬攝影棚的計畫,是希望協助動畫產業在流程上做升級。傳統的製程,對於影視跟動畫的整合性極低,以前拍攝現場只有綠幕,導演跟演員都不知道最後合成起來在畫面上會是什麼樣子。那        這個攝影棚建立起來後,就是解決這個痛點,讓導演跟演員可以實際在現場就看到最後合成畫面,近期像《女鬼橋》等等很多作品都有合作。」他接著說明第二年的計畫:「其實是虛擬攝影棚概念的延伸,希望結合攝影棚和虛擬主播 VTuber 的互動,去幫動畫產業跟 IP 做推廣,跟網路 KOL 像臺灣吧、好好、阿滴、滴妹等都有合作,用即時動畫、互動等 Vtuber 的核心技術,也可以應用在漫畫基地等展演空間,並開啟各種商業合作,我們的定位都還是技術服務商,內容由廠商客戶主導。」
 

 

 

第三年夢想創造則推出《新型態表演藝術沉浸式劇院》( Immersive MR Project Mapping ),林家齊表示:「之前臺灣的沉浸式作品雖然優秀到可以拿獎,但還沒想到可以怎麼商轉,我們這次希望解決的就是這個問題。我們設計的投影空間是類似 LED 棚的概念,只能看到固定的背景,但進場的觀眾一戴上 MR 眼鏡就可以看到展演的內容。我希望透過固定的場館長期經營變成定目劇,因為目前痛點是硬體設備成本很高,每次展演都要經歷一次高成本的痛苦,所以新模式是要讓內容可以重複被利用、被看見,未來甚至我自己 4D 掃描累積的東西也可以應用到這邊的 MR 內容來,做橫向整合和商轉。」


夢想創造因此設計了固定的空間規格,希望兼容並蓄,不管是過去的 VR 作品、未來與創作者共同開發的 MR 作品等都可以進來做展演,並透過電影院賣票的票房回收機制來獲得收益,收益並由場館和創作者五五比例分潤,一方面維持場館經營,二方面讓創作者獲得補貼與收益。


林家齊最後也整合道:「經歷了補助與新型技術系統開發的這三年,我們更像是從動畫特效公司升級成技術型公司,過去動畫的傳統 SOP 很難再擴大產值,但透過補助讓我們建置了新的技術系統後,是可以同步提升質量的,接下來就是直接面對市場,我們希望能真正解決內容產業不賺錢的問題,創造出新的收益( revenue )。」

 

從影展經驗到OTT,以差異化內容抓住分眾市場打入國際:杰德影音 GaGaOOLala

 

(截圖自官網)。

 

作為 LGBT 內容 OTT 平台 GagaOOLala 的經營者,杰德影音執行長林志杰接受訪問時首先直言:「因為 OTT 平台的開創非常花錢,旗艦計畫其實是希望幫新創企業在開發、研發上可以分攤一些費用,有政府的幫忙讓我們能安心把初期的雛型(prototype)做出來,對我們起步幫助非常大。 GagaOOLala 本來就延續過去做酷兒影展的經驗,主打 LGBT 內容、走國際分眾路線,跟其他影視公司都不太一樣,我們之所以希望打到國際,也是希望可以讓未來的路走得更穩。」


從 107 年到 109 年三年都成功申請到補助的杰德影音(《國際化影視內容分眾市場產業鏈佈建計畫》),不但在三年內各自完成了清楚的里程碑,而且非常踏實地一步步從實驗開創走到正式面對國際市場、落地全球,計畫執行的完整度和過程更是值得借鏡。林志杰分享道:「我們第一年是先以初期平台功能建置與採購臺灣經典的 LGBT 題材為主,先讓臺灣的使用者有內容可看、有好的平台經驗;第二年則是著重在開發數據分析的軟體,以大數據去建立推薦片單跟電影的功能,不但使用者進來之後,系統會根據他過去觀看的內容提供許多不同的推薦片單。


而且即使是平台尚未購買的作品,也可以透過關鍵字的輸入來前測使用者可能的反應,協助我們判斷哪些作品符合我們的使用者喜好、該不該購入,以及購入後如何找到行銷定位;第三年則是已經全球開通,看到全世界不同使用者的行為並收到反饋,所以我們的計畫目標是放在如何優化系統與服務、修正 UI / UX 以符合全世界會員的需求,同時也在 2019 年 3 月推出製作部門『 GOL Studio 』,主動尋找可以投資或合製的 LGBT 題材,開始原創之路,目前我們的原創內容項目已經衝到 3 、40 個,跟德國、日本、菲律賓、泰國等國都有不同的國際合作經驗。」


而林志杰也誠懇地分享在一步步打入國際市場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和得到的收獲。 GagaOOLala 平台在站穩臺灣之後,第一步就是先對接到東南亞市場,他提到:「因為我們挑戰進軍的東南亞市場,各國的差異性極大、複雜度很高,所以我們必須解決的挑戰也就很多元,像有些國家是信用卡使用率低到只有 5 %,所以整個金流系統都必須用其他方式進入當地市場。」

 

 

(  gagaoolala.com 官網)。

 

雖然萬事起頭難,但實際進入市場做了各種嘗試後,也才進一步實際掌握不同亞洲國家對臺灣及 LGBT 內容的反應,林志杰大方分享他遇到的「驚嚇」與「驚喜」,笑說:「像我們本來對印度市場寄予厚望因為那是很大的市場,實際落地卻發現印度的語言、南北、城鄉等差異過大,反而很難達到覆蓋率,也很難擬定推廣策略。相對的,菲律賓雖然信用卡使用率很低,卻對我們的內容有很強的偏好和反應,所以我們也嘗試跟菲律賓合製,邀請菲律賓知名導演、國際影展常客的小阿多佛.B.艾力克斯( Adolfo B. Alix, Jr. )來主導國際合製詩選劇《愛無所盡》,這是目前平台上反應最好的原創內容。而臺灣自製的部分,周美玲導演的《帥T空姐》也在星馬女同志族群掀起非常高的討論熱潮,這都讓我們很振奮。」


在慢慢站穩國際分眾腳步之後,林志杰則表示平台的下一步可能是如何跟主流內容及國際合製有更多的嫁接,以拓展成長。林志杰2019年就開始串連旗下經營的影視新媒體,開始為 GagaOOLala 作導流,也嘗試在旗下主打主流市場的「哈哈台」、「 Drama Queen 」的街訪影片裡面置入 GagaOOLala 的宣傳,而「嘎嘎台」原本就有部分的英文化,下一階段也會針對全球市場去做行銷推廣。林志杰說明道:「平台一定是先從分眾開始打起,但未來要去做的是一步步往外拓展,我們會去思考哪些內容可以一樣吸引到我們的核心 LGBT 族群使用者,但又可以吸引到不只 LGBT 的族群,像歐洲藝術片也放進去測試,或有一些較主流的作品,只是有同志配角角色的,我們也開始納入思考。」


而從進入國際市場到推出國際合製作品的不同階段,林志杰也娓娓道來心路歷程:「我們一開始進入當地,都是先跟較小的公司合作,建立公司合作生態鏈之後,慢慢就開始引起更大的電信、平台等注意到,主動來談合作,像泰國的 LINE TV 就是主動來接洽的其中一個案例。我們希望在建立起合作模式後,未來透過類似的方式去做其他內容跟商務合作。我們過去在臺灣也做頻道代理商十年了,沒有掉過任何一個合作夥伴,關係都維持得很好,這也成為我們現在的養分。」而作為資源有限的平台,林志杰在進入全球主流市場時也相當務實,策略跟過去打東南亞市場相當不同,他直言:「像我們開始進入北美市場,要在北美市場下行銷非常困難、太過昂貴,所以我們主要是跟同志族群的 KOL 合作,我們曾成功協助不同國家的 KOL 打進全世界、讓他們的粉絲數成長,也讓更多國家認識到我們平台,我們現在頗為倚賴用這樣的模式去打進各個不同的獨特市場。」
 

 

為 AI 科技帶進溫度的舞蹈展演藝術:黃翊工作室《機器人咖啡館》

 

(黃翊工作室《機器人咖啡館》 Facebook 專頁)。

 

以《黃翊與庫卡》展演享譽國際的舞蹈家黃翊,為了「與機器人跳舞」的夢想而自學程式語言,他長年以來都在細膩觀察人類行為的細節,再將其轉化到機器人的動作編碼上,他所叩問的正是 AI 的核心:「多少的數據與演算,才能創造靈魂?」


而黃翊將過去「讓機器人跳舞」的經驗,轉化到這次的《小螞蟻與機器人咖啡館》計畫裡,他分享道:「第一年我有去聽補助計畫的說明會,覺得適合我們是因為它可以讓我們有機會去實驗發展不同的想法,孵育出 IP 的雛型原型,還包括可以建立工作機制。雖然第一年來不及提案,但看到名單覺得確實是多元而且鼓勵新創團隊,所以第二年就準備好去投案。」


《小螞蟻與機器人咖啡館》的發想有兩個契機,黃翊提到:「當時在做大庫卡的時候,就有很多觀眾和贊助者都建議我把它變成定目劇,像百老匯、外百老匯那樣可以不斷上演。但對我來說,庫卡的藝術性仍然偏高,比較高冷,我覺得到不同的國際城市巡演是可以的,但可能不是那麼適合大眾,長期在一個地方經營並擴大受眾族群,所以在思考如果要做定目劇,可以有什麼樣的新劇目。」他也笑著提到:「剛好同時,我妹妹的小孩出生,我看他們總是興奮地繞著庫卡跑,很喜歡機器人,但看不懂演出。所以我開始萌生想為他們做表演的想法,希望更貼近觀眾。」


從日常生活出發,黃翊便想到團隊成員生活仰賴的咖啡,再從舞蹈史尋找到咖啡相關主題——也就是碧娜鮑許的《穆勒咖啡館》,於是他的新作品延續前人設定,但做出有自己特色的咖啡館,並由演出者和機器人擔任店員,展現出不同的特性,把烹飪的節奏跟舞蹈、音樂結合,並展演出人際之間的關係。為了要做定目劇,黃翊認為:「定目劇會比一般演出更特別,因為要求的細節會更多,要細緻到觀眾願意再來看一次、甚至看很多次,所以不管是角色和作品的立體度,都要能從不同面向去看,才有可能讓觀眾不斷回來。」
 

 

(黃翊工作室《機器人咖啡館》Facebook 專頁)。

在這樣的思考下,《小螞蟻與機器人咖啡館》除了有十二個客人,另又設計了三個擔任一日店員的觀眾,還有「小庫卡」在吧台泡咖啡,並且大膽地提出讓觀眾與演員及機器人互動,參與演出的概念。黃翊笑說:「我自己提了幾個互動的機制,大家本來還有點擔心小朋友的反應,我設計了一些簡單的科學實驗讓他們和庫卡一起比賽,拉近他們跟科技、藝術的距離,也不會只能看、讓他們可以參與,又可以學到科學知識,目前前測的反應出乎意料的好。」


由於《小螞蟻與機器人咖啡館》技術開發過程較長,黃翊解釋道:「我們第一年是先有機器人和一張桌子,先開始『教會』機器人做泡咖啡相關的事,做出互動的雛型:第二年和第三年就開始做機器人跟展演的結合,第二年是已經把一些劇的段落實際做出來,並在市場實驗試演,觀眾反應都很好,甚至本來設計給小朋友玩的互動,大人玩得更開心!」經歷前面的發展,原本今年第三年已經架構完整、準備面對市場,且預計進入松菸做定目劇,之前因為古蹟配電問題與疫情影響團隊資金投入,入駐松菸比原先的預計時程延後,但在 11 月的 TCCF 則可以看到他們實際的成果展現。
 

 

從原生創作者的創作力找到新商機:新銳數位股份有限公司

 

(截圖自官網)。

新銳數位的執行長翁子騏前後經營 SOS Reader 和方格子,平台的轉型和旗艦計畫補助(《 SOSreader 創作與交流平台強化發展暨推薦系統建置計畫》
)可說是相輔相成,他談起這幾年的補助合作和推動,說明道:「第一年申請時還是SOS Reader時期,當時的工作模式是作者會主動來找我們,我們就把他們的內容放上平台、開放讀者訂閱,主要做的就是訂閱制,我們只是把內容重新編輯並提供變現金流。但坦白說,當時我們多半只能『錦上添花』,能透過訂閱制獲得收益的都是本來就已有名氣、自帶流量的網紅作家,像是人渣文本等等。於此同時,我們發現其他有潛力的中小型作者,則比較不容易在平台上被看到,所以我開始想要轉型,去思考怎麼經營這些作者,也開始發現原本的網站架構 Wordpress 不符合未來的轉型需求,需要重新去做平台設計,因此申請了這項補助。」


而新平台建置後的成效,讓翁子騏自己都出乎意料,他解釋道:「建置了新平台以後(也就是現在大家所知道的方格子),因為作者可以自己註冊發表,而且自由開通收費功能,給予創作者更高的自由度和能動性,其實成效蠻驚人的,我們在過去 Wordpress 時期只有 200 個左右的作者,但平台建置完後就暴增到 3,000 - 5,000 人!」
 

 

(截圖自官網)。

 

而在第一年成功讓創作者入站並建置相關平台功能後,翁子騏持續擴大創作者圈的經營,他表示:「第二年的補助計畫放了更多比重在品牌定位和行銷上,擴大與創作者溝通方格子的定位和可以為創作者帶來什麼,我們成功建立了『創作者第一站』的品牌定位吸引他們進來,創作者人數也增加到 12,000 人,而且我們的現金流也開始變正,這讓我們很振奮,更相信我們培育新作者的方向絕對正確。」


而過去兩年都專注在創作者端經營的方格子,到今年第三年,則開始做對讀者使用者的推廣,翁子騏自己回想道:「現在回頭看,之前真的是比較內容端的導向,但今年就真的更接近在做科技系統開發,包括推薦系統、 TAG 標籤等等,著重的重心是如何讓平台的媒合更精準,讓使用者(讀者)進站後更快可以看到他們想看的文章,所以今年是和其他數據、工程公司去做合作。」


除了平台本身的經營優化外,翁子騏也補充在開發過程中開啟的其他商轉模式與契機,他表示:「第二年我們就已經開始有培育的作者爆紅,所以其他合作就自然找上門來,像是出版社、課程等等,所以第三年我們除了強化讀者端,也同時想要跟中下游的產業鏈對接。」但他也坦言:「其實臺灣傳統出版社並不習慣我們這種版權經紀人角色的存在,也不習慣 IP 權利可以切分得更細,像我們因為已經有網站平台,所以只能紙本給他們等等,但也很高興遇到很多年輕獨立或有前瞻性的公司非常能接受這樣的多元合作,像是新經典等等。」


在三年來會員數和收益都穩定成長的狀況下,翁子騏樂觀笑道:「我們未來會開始協助作者做更多元的 IP 經營和不同的營收變現。過去三年我們的 KPI 都有達到,收益評估也愈來愈精準,我自己目前也做了確切的年度收益成長評估,相信我們會持續穩健成長。」

系列報導: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