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一起」的力量,累積臺灣戲劇品牌印象──大慕影藝執行長林昱伶

故事現場:產業真心話

相信「一起」的力量,累積臺灣戲劇品牌印象──大慕影藝執行長林昱伶

2023-04-28

採訪撰文/張慧慧
攝影/陳佩芸

 

前年十月,《做工的人》(簡稱《做工》,2020)在第56屆電視金鐘入圍九項,抱回四項大獎。在迷你劇集獎項公布後,林昱伶以一貫低調的黑襯衫、白T-shirt、黑褲俐落地走上頒獎舞台,在熱烈掌聲中,將獎盃遞給了身旁的演員苗可麗。這位總是隱身在團隊身後運籌帷幄的金牌製作人,繼2019年的現象級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簡稱《與惡》)在金鐘奪下戲劇節目獎之後,是第二回站在舞台上,站在她這群堅實、華麗的幕前幕後工作夥伴前。

 

林昱伶對著黑色麥克風一一唱名。感謝名單很長,先是投資方,有凱擘影藝、台哥大myVideo、華研音樂,接著是OTT平台,再來是創作、製作、行銷團隊,最後則是「所有在社會上努力的小人物們」。

 

「謝謝所有在社會上努力的小人物們,人生雖然非常艱難,但我們要像戲裡的『噗嚨共』(phû-lōng-kòng)一樣,永遠保有夢想,永遠不放棄希望。大慕影藝會繼續推出好的作品。」她這麼說。

 

第一次投資就失敗

 

林昱伶其實並不愛站在聚光燈前。我們抵達她位在敦化南路的辦公室,尚未坐定,她就以不停歇的焦慮碎念築起一道柔軟的城牆,並為訪綱上關於作品、計畫的提問細心寫下許多小抄,而關於她成為製作人之前的生命經歷,則幾句話跳過:「人生幾個轉折都靠特別的緣分一路走到現在,因此一直都蠻懷疑個人的經驗能對他人帶來啟發嗎?對我來說群策群力一起完成一部作品才是最重要的。」

 

大慕影藝執行長林昱伶

 

林昱伶先是經紀人,再來是投資人,後來成為了製作人。2017年,她買下《做工》版權,投入影視製作至今,七年來推出《與惡》、《做工》都沒失手,又在2021年聯手前作中的兩大投資夥伴凱擘影藝、華研音樂,成立泛娛樂投資公司「大曉創藝」,並與文化內容策進院(簡稱文策院)共同投資成立「大慕可可」。

 

但她始終沒變的身份是:一名站在幕後,成就其所深愛的好作品、好內容的支持者。言談間,她關注的盡是所支持的創作團隊、投資夥伴,與在同條路上努力的同業們。

 

站在這波台劇新浪潮的浪頭上,林昱伶不願意為自己說話,不想把話說得太滿,她知道仍得為日益龐大的團隊保留試錯的空間。2013年,她創立大慕影藝,投資了第一部電影,林昱伶以投資方的身分,坦言當時遇到的案子碰到各種「不夠規範」、「不產業化」的問題:「我好像從一部片就得到了所有看似失敗的經驗。很多奇怪的事情都在這部片中發生了,所以我最後在電影定剪前選擇退出。」

 

但像某種英雄旅程的範本,林昱伶不願在失敗後止步,持續往下做才有機會累積、才不枉那些投入過的時間與精力。她與當時的投資夥伴分道揚鑣,接著結識瀚草影視的曾瀚賢,投資《紅衣小女孩》(2015-)系列所獲得的正向回報,不只有金錢,還有摸索團隊工作的鋩角(mê-kak)與面向市場的敏銳度,而產業的風也正巧吹向了她。

 

叫好也叫座的《我們與惡的距離》、《做工的人》

 

林昱伶回憶:「2015年之前,偶像劇是比較大宗的主流劇種。讓我開始印象深刻的台劇是植劇場與《麻醉風暴》。」

 

2015年,王小棣領軍設立Q place培育表演新血的「植劇場」啟動,如今一線的新生代實力派演員如劉冠廷、許光漢、孫可芳、陳妤等都是第一代「小Q」,讓林昱伶看見前輩對產業廣闊的視野與藍圖;而《麻醉風暴》(2015)等質感類型劇,以紮實的田野功夫開啟新台劇前哨戰,則讓她見識類型劇的理想樣貌與市場潛力,「類型對這個市場很重要。我們擅長人物情感的細膩描寫、氣氛的捕捉與議題的討論等等,但『類型』是有機會跟不同國家的人接觸的路徑。」

 

「那時所謂的『OTT時代』還沒開始,國際平台尚未完全鋪展,但能量已經開始蓄積了。我們很容易被這樣的事情激勵,這個產業的人不是為了錢才待在這裡的,大部分都有想要實踐的理想,或是不想輸的心情。」林昱伶說。

 

2017年,這群不想輸的人獲得文化部推動三年「前瞻計畫」提升台劇製作規格的資金挹注,也站在第一線見證臺灣OTT元年後的繁花盛景。同年,公視與HBO Asia首度國際合製的《通靈少女》叫好叫座,建立起台劇的跨國識別度。接連幾年,好萊塢片商與科技巨頭相繼投入串流平台,包含Disney+、AppleTV+、HBO Asia等;臺灣除了有CATCHPLAY+、myVideo、friDay等綜合型平台,也有像Giloo、GagaOOLala等瞄準紀錄片和同志族群的分眾平台。

 

林昱伶與她的大慕影藝團隊,在各類型的串流影音爭取觀眾注意力的戰國時代,用一身憨膽從投資方轉為製作方,投入製作他們所相信的IP,那便是《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劇照


在當年台劇普遍競爭收視破1%的景況下,《與惡》完結篇的收視率為3.4 %,是公視創台以來收視率第五高的戲劇節目,並在第55屆電視金鐘入圍十四項,抱回六項,成為該屆最大贏家,寫下社會寫實類型劇天花板。

 

關於《與惡》的成功模式,林昱伶認為很難說是某個特定原因,而是很多剛剛好的機運,讓這產業裡很棒的一群人匯聚了強大能量共同完成目標。當時OTT在臺灣正興起,觀眾對不同的故事題材接受度提高,另一方面,《與惡》與一般委製案有不太一樣的做法,「有了呂蒔媛的好劇本,我們決定端出超豪華的演員陣容,說服了15年未拍台劇的賈靜雯來演宋喬安,同時從無到有搭建起新聞台實景……那是五年前的事了,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真的有一種不計代價在建立品牌的感覺,也因此後續能讓更多事情朝著想像去走。」

 

傾盡全力的大慕雖然最後小賠收場,但賺到了好評、也賺著了一時之選的創作團隊與投資夥伴的信任。透過認真說一個好故事確實地建立了品牌,也讓下一部大慕全自製、開發、銷售的《做工的人》,有了凱擘影藝、臺灣大哥大和華研音樂投資夥伴投注的3,500萬元,再加上文化部的「超高畫質電視節目製作案」補助1,600萬元,大幅提升了單集製作預算,讓更多事情朝著這位製作人的想像前進。

 

關於資金的籌募,林昱伶不認為大慕影藝在這兩部作品的經驗,現階段已建立可學習、複製的系統,但透過包含進度、財務等訊息公開透明的方法,期待能更務實地建立投資人的信任。

 

「信任感需要累積。我們得慢慢建立夥伴關係。信任彼此,也保護最核心的創作者,讓投資人知道他們投了什麼,將會回收什麼,也要用每一部作品跟投資人證明,我們有能力去完成計畫。」對林昱伶來說,投資人不是站在藝術對立面的對象,而是她透過作品溝通的第一個觀眾,「他們怎麼想,是作品邁向市場第一步的參考值。」

 

「在當前的影視環境仍是比較辛苦的階段,要去匯集大家的能量、能力、資源,這非常重要。透過這些案子,我們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慢慢集結理解產業、理解彼此做事方法的人們,那信任感是很強的,某個程度可以最大化地保障創作端,讓創作可以更純粹。」林昱伶沉思,「除了長期信任的合作夥伴,我也期待能跨過同溫層,用不一樣的案子去跟不一樣的投資人接觸,長遠來說,這對大慕影藝與大慕可可是比較好的模式。」

 

集眾人之力的大慕可可

 

「我們還在透過作品,持續累積夥伴中。」林昱伶說。

 

夥伴不只在投資端,也在創作與製作端。2018年,中國「限娛令」再升級,讓90年代相繼西進的臺灣影視人才回流;兩年後,因COVID-19這場世紀大疫衝擊電影產業,密閉空間、梅花座、禁止飲食等種種限制,影響了觀眾上影院的消費意願,除了讓OTT串流平台順勢接下這群渴求內容娛樂的消費者,也讓電影、電視劇的幕後工作人員產生了匯流。

 

「我們看到的劇集規格都不一樣了,預算勢必要提升才能面對國際競爭,單集預算300萬與3,000萬,呈現出的製作規格與品質自然會有相對的落差,但除了產製內容升級,銷售端也非常地迫切需要找到更好的解方,作品才能被推出去,投資人也才會更有信心。」  OTT平台國際資金的推波助瀾,扭轉了製作團隊只能接電視台訂單的「代工」僵局,也使劇集製作有更高標的自我要求,「今年準備推出的大慕第三號影集作品《人選之人─造浪者》,整個團隊盡可能地在有限資源裡,打磨細節、做出質感,才有可能走向更遠的地方。」

 

《人選之人-造浪者》開鏡照

 

根據文策院《2020年文化內容消費趨勢調查》資料顯示,2021年每人平均OTT平台訂閱數下降,但使用率升了7.3個百分點,顯示各平台分眾趨於明顯。林昱伶分析現下是各類型內容都可以找到自己族群的最好年代,「在題材上,創作、製作都有更大的空間去做更多元嘗試,但這些嘗試現階段都還有各式難以突破的門檻。」

 

在內容大航海時代要突破、要打怪,必不可少的裝備是老生常談了:優秀的幕後製作人才、多樣化的明星演員、能兼融深度與娛樂性的編劇。在林昱伶看來,影視產量近幾年大幅提升,但人才、明星的培養、前端的工作方法與後端的銷售困境,這些仍是現階段臺灣影視產業還在努力的方向,「每一步都不輕鬆,這不只是資源的問題,是一整個需要大家好努力的事情,路還很遙遠,我們還在過程中。」

 

 

登頂路迢迢,對林昱伶來說,沒有捷徑,只能以一齣齣好看的作品沿路鋪展成「台流」的共感與認同的燈火,照亮前路。這非一蹴可幾,需集眾人之力。而大慕可可的成立,瞄準人才孵化、IP跨域轉譯、加大投資等三大目標,肩負的是政府與產業端「集眾人之力」的願景,陪伴創作者前行,讓不限類型的好作品走到更遠的地方。林昱伶期待,大慕可可未來能推出各式有趣的題材、實驗性的多元內容,甚至用不同的長度、集數嘗試規格突破。

 

「我們就努力去嘗試各種可能性,把內容做扎實,讓我們想實驗的事情有機會直面對決市場!」她語帶興奮地分享大慕可可正在後製中的原創恐怖題材《都市懼集》,這個「沒有鬼的恐怖片」每個單元短至三到四分鐘,長則十分鐘,講述不同場域發生令人細思極恐的詭譎事件。

 

這個尺寸奇特、題材有趣的作品,出自酷斯本媒體製作,該團隊曾製作《黑喵知情》(2020),「我們想跟這個團隊合作,很希望陪伴他們一起走,因此就問他們黑喵之後想做什麼,從他們提出的不同想法中挑出這有趣的題目,鼓勵他們往這個方向做。」成案後可可便一路陪伴劇本創作、第一桶投資、規劃後端銷售……林昱伶不諱言本作的風險,銷售、平台規劃等,都考驗團隊的功力,卻也代表著內容新藍海的可能性,「《都市懼集》的構想有機會成為季度式的影集,能travel到其他國家,希望未來也有可能去泰國、印尼、新加坡,跟更多人一起玩這個IP。」

 

投資最重要的是找到對的人與對的團隊,接下來就是盡全力讓時間站在你這邊,「可可的精神是,這是創作者想做的事情,我們陪著他們一起做出來。」林昱伶說。

 

大慕可可成立發表會

 

建立臺灣影視品牌

 

林昱伶相信「一起」的力量,三個噗嚨共勝過一個諸葛亮。不只是跟創作者、投資方、觀眾在一起,也跟在這個產業各崗位做工的人在一起。

 

「台灣影劇品牌的識別度,的確不太可能只靠幾部作品,就在國際市場上有強大的投射。如果我們有更多能被國際平台或觀眾認識的製作公司品牌,用更多好作品讓集體化的印象累積,是否能透過這樣集體的力量與能量,去塑造屬於台灣影視品牌的價值?」

 

她理想的影視產業是能夠集結夥伴們彼此共好、相互輝映,在這位務實且有行動力的噗嚨共看來,這是極有可能實現的烏托邦,「不管是團隊或個體戶,我們就是一起努力,在自己的崗位中,去實踐集體的力量。每個公司一定都有自己的做法,但我相信我們都在這條路上。」

 

分享:

在無光暗角裡種岀繽紛前景——專訪創意製片人黃茂昌

故事現場:產業真心話

在無光暗角裡種岀繽紛前景——專訪創意製片人黃茂昌

2024-03-18

銀幕前,與主流觀眾一同哭笑 ──有戲娛樂總經理莊啟祥的類型片投製之路

故事現場:產業真心話

銀幕前,與主流觀眾一同哭笑 ──有戲娛樂總經理莊啟祥的類型片投製之路

2023-12-22

挑戰(說)故事的各種可能──專訪小耳朵文化負責人華爸(華正群)

故事現場:產業真心話

挑戰(說)故事的各種可能──專訪小耳朵文化負責人華爸(華正群)

2023-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