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轉影視 I.出版》OTT 加速全球出版改編影視劇本浪潮

2020-12-01

產業專題研究及調查報告
出版轉影視 I.出版》OTT 加速全球出版改編影視劇本浪潮

Size:

【本文由文化內容策進院 TAICCA X OPENBOOK 閱讀誌 共同合作企劃】 作者:Openbook 編輯部

近年出版業對影視圈「里程碑級」的兩件關鍵大事十分有感:一是文學 IP 搶購風潮自 2011 年從盛行的中國吹向台、日、韓;二是突破收看時間限制的網路 OTT 平台崛起,帶來改編的熱潮。

由跨國 OTT 平台所掀起的這股改編浪潮(註 1),加速推進了一源多用、IP 經營的商業模式,無論是歐美出版業,乃至,無不密切關注。在這波影視改編的浪潮中,台灣也正在尋覓機會,讓世界看見台灣的原創優質內容,無論跨國或本地的不同合作,都在催生中。然而,面對內容產業跨界結合的熱潮,台灣出版業者多抱持著謹慎的態度。追究其原因,大抵可歸納出幾項因素:

  1. 首先,在合約的設定上,似乎尚未出現出版與影視兩造都覺得公平合理的機制。
  2. 其次則是,在合作態度上,出版方反應,不管在談判過程中、行銷聲量上,或在資金投注上,總被視為矮影視方一截。
  3. 最後,影視版權的授權費,與過去相比並無增長。也因此對出版業來說,影視化的利益形成的誘因仍不夠宏大。


出版跨界發展 IP,期許互相理解多元媒合

為了瞭解出版業對影視化的立場與態度,本刊採訪了近期曾有出版品改編成影視,或者較積極與影視端合作的 8 家出版社,包括寶瓶、大塊、尖端、墨策、時報、遠流、九歌與三采。

對出版業來說,作品改編成影視,最直接的效益是帶動對原著的討論與銷售熱度,從影視觀眾當中淘洗出陌生、新鮮的讀者群。此外,隨著 IP 改作,也可能延伸出其他發展,如舞台劇或遊戲的改編、週邊商品、劇本書、外文版權,甚至作者其它作品的探詢度也可能隨之增加。

 

劇場版《我們與惡的距離》即是延伸改編自同名小說改編電視劇(取自故事工廠)。


出版端對於作品的影視化自然都是樂觀其成,目前除了部分出版社是由版權部門負責 IP 交易之外,也有些公司是委由固定的編輯/企劃人員專任 IP 窗口。

政府近年鼓勵創造「台流」,希望內容產業彼此能互相拉抬,一部成功的影視作品自然是最方便的法門,能包山包海將文創產業的 16 項產業通通拉進來。

影視的製作牽涉到眾多環節,出版能涉入的層面有限。而在出版社的經驗中,影視化過程漫長且複雜,無法預期的狀況很多,版權售出後遲遲沒有進度的案例比比皆是。某些案例更可能因為製作預算不足、劇本改編困難等因素,最終宣告合作破局。

相較之下,由影視端主動向出版業探詢挖寶的案例,成功機率就大很多。凡此種種,都讓出版方採取更謹慎的態度,也突顯了兩造需要更多元或更有效的轉譯機制。大塊總編輯湯皓全說:「不管是國際書展或公部門舉辦的影視媒合活動,我們都會盡量參加,但跟不同媒介的人談書不容易,無法一拍即合,需要時間發展,很難說什麼元素進來就能加速開發進程。因此我們要先把書的原著精神顧好,就朝『影響力大到世界都想取得原著』那樣的雄心壯志來做書吧!」

尖端資深主編暨影視改編窗口楊國治也表示:「出版的本業就是賣書賺錢,如果公部門能幫助書籍市場活絡,讓各式各樣的故事都有存活機會,才有更多元的 IP 延展的可能。」楊國治提到,在媒合會上報書並不困難,只是過去文本與影視的神經連結過少,雙方磨合的時間與人力成本相對太高。此外,有些事也不是出版方積極就能成事,例如一旦顧及中國市場,就會受限於自我審查,很多書都不能拍。


出版推展 IP 之路:影視授權談判的修練

​除了書展與媒合會,有些出版社會定期開列書單,提供給認識的影視製作公司。例如九歌出版社每半年左右會評估旗下適合改編的出版品,整理成簡易的書訊,寄發給相關影視單位。而三采出版除了採取同樣的策略之外,還會進一步與影視公司簽訂合作備忘錄,積極推薦自家出版品。

寶瓶文化公司則是憑文字工作者敏銳的嗅覺,主動寄書給影視相關的友人。社長朱亞君說:「影音串流平台盛行,故事需求變大,這跟過去有明顯差異,文本詢問度真的變高。其實台灣一直有好故事,楊富閔《花甲男孩》紅起來,正好帶給出版與影視雙方很大的信心。只是,影劇界有很多不是出版業能理解的困難,出版業想保護自己的權益、避免被卡住的話,就必須在合約上做比較好的規範。」

 

《花甲男孩》同名小說改編電視劇(取自 IMDb)。


朱亞君表示,雖然可以從合作中邊做邊摸索來理解影視圈,但剛開始不了解影劇規則,很難說這一行有哪裡水很深。這時候,如果能有個更公開透明、類似定型化契約的規範提供業界參考,對於哪些該注意、哪些可以要求等等,至少有個範圍、有點概念,可以讓陌生的雙方更了解彼此。

這點也是許多出版社共同的期待。經營幾米品牌的墨策國際總經理李雨珊便直陳:「想知道台灣、華語地區跟海外目前相關改編授權最新的行情。」

遠流出版二部總編輯黃靜宜也指出,在推動出版品影視化的路上,出版業並沒有太多經驗與前例可參考,只能摸著石頭過河,步步為營。因此「舉凡授權談判的相關專業知識、雙方接觸時深度交流的機會、原創孵育與改作資金的挹注、對未來影視市場的理解等等,都希望能獲得協助。」

九歌企畫洪沛澤則認為,出版端的提案能量,取決於和影視端的語言接軌程度,這可能是最基礎的環節。他說:「因為將出版的思維轉化為影像語言是最困難的地方,卻也是最能彰顯出版方推展 IP 企圖的地方。」


職人出版風生水起,類型劇掀起風潮

儘管影視化的授權尚未建立出成熟的商業模式,然而檢視現況,近年台灣出版品改編的影視作品不但接地氣,也展現出變現能力,即使在疫情影響下,仍不斷傳出製作與出版雙邊的合作。

除了前面提及的成功案例外,在 Dcard 爆紅的《我吃了那男孩一整年的早餐》繼小說及漫畫後即將改拍電影;獲得國內外多項大獎的漫畫《許個願吧!大喜》,同名改編電視劇也已經開拍。

 

《我吃了那男孩一整年的早餐》、《許個願吧!大喜》視覺,圖片提供:OPENBOOK


尖端出版表示,除了真人化的戲劇改編之外,許多粉絲更期待這類作品的動畫化,可惜動畫改拍的影劇資源相對更少。不過另一方面:過去台灣缺乏奇幻/科幻類型片,最近卻有曾為迪士尼、皮克斯代工的特效公司試圖向原創發展,正積極尋找這類 IP。或許台灣自製奇幻/科幻節目指日可待。

類型劇、職業劇也是台劇新風潮。《你好,我是接體員》12 月將推出音樂劇,電視劇也正籌拍中;《走過愛的蠻荒》已加入植劇場愛情成長系列,將與觀眾見面。此外,《如此人生》、《我那溫泉鄉的那卡西媽媽》、《了不起的中年婦女》、《你所說的都將成為呈堂證供》等,目前授權進度不一,但都是寶瓶手中深具改編潛力、詢問度很高的作品。

 

《你好,我是接體員》、《走過愛的荒蠻》、《如此人生》、《我那溫泉鄉的那卡西媽媽:飄浪之女》、《了不起的中年婦女》、《你所說的都將成為呈堂證供》書封,圖片提供:OPENBOOK


朱亞君表示:「台灣這幾年各行各業都跳出來說話,漁工移工鐵工出書,命案現場清潔師、條子鴿也出現了。這些在我們周遭的職業與人物,其背後豐沛的喜怒哀樂故事,我們很容易與之共鳴,也開啟影視化更多元的可能,更縮短劇本開發田調的路徑。」

公視旗艦大戲《天橋上的魔術師》和改編自小說《傀儡花》的史詩劇《斯卡羅》,已在今年先後殺青。其他如臥斧的《FIX》加入了植劇場的推理系列,林峰毅的《師大公園地下社會》公告了演員招募訊息,魚凱的《公門菜鳥飛》(大塊)已售出連續劇版權。

本篇所提及的出版轉影視案例,有出自出版社主動提供影視方書單,也有影視方主動留意到優質的作品,或透過文化部辦理的媒合會議。除此之外,文化內容策進院今(2020)年也開始推展「內容開發專案計畫」的媒合服務。

 

文策院「出版改編影視劇本」編劇端媒合服務。


文策院推出的媒合機制,選題對焦市場面向,跳脫過往文化部門評審機制,並將內容開發分了不同階段,首先是文本分門別類匯集,其次公開徵求編劇提案,並挹注資源於前期劇本的開發,讓故事的樣貌,通過轉譯與包裝,逐步與影視方對接,提高國內、外買家的興趣。

從 7 月中開始的原創文本招募,共計 55 家出版社、3 間版權公司、22 位個人創作者,提供共 350 件台灣原創出版作品參與媒合機制服務,並透過影視、創投、製作、發行等產業人士組成的「投拍人工作圈」,以市場需求考量選材,近期也選出兩波共 53 本的跨業媒合候選書單

 

53 本的出版影視媒合候選書單。


2020 年 9 月,文化部長李永得接受媒體採訪時提到:「政府與民間正在努力形塑,讓影視的台流壯大。」在百花齊放的 OTT 戰國時代,台灣影視作品正在積攢豐厚的能量,期許在國際平台與全球競逐。朱亞君說:「越是這個時候,出版同業越是該做的、而別人也無能替代的,就是運用我們的專業,去挖掘更多題材,並把好的作品做出來,讓影視端容易找到我們。」看來她已在這內容產業的大時代,站妥自己的戰鬥位置。


註 1:以 Netflix 為例,與「書籍」相關的關鍵字相當豐富,包含:書籍改編的電影、書籍改編的華語節目、書籍改編節目、書籍改編劇情節目、書籍改編、書籍改編浪漫片、書籍改編的英國節目、書籍改編的聖誕節電影、書籍改編的劇情片


系列報導:

出版轉影視 II.經紀》故事媒合術:談授權與擬合約,讓專業的來

出版轉影視 III.製作》創造台灣內容產業的話語權,出版和影視是重要戰友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