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創作到產業——郭柏毅與「華文音樂劇」的產業之路

故事現場:產業真心話

從創作到產業——郭柏毅與「華文音樂劇」的產業之路

2023-02-17

張慧慧/採訪撰文
林政億/攝影

 

2018年,可說是在臺灣音樂劇史寫下各項驚人紀錄的一年。學者黃蘭貴根據兩廳院公布的售票系統數據分析指出,這年音樂劇場次達246場,占全體節目總場次3.48%。相較2017年,場次成長率達14.42%,幅度遠大於同期的音樂、戲劇,甚至是全體節目場次成長率(註)。 

 

從數據來看,這是繼1987年新象藝術中心推出臺灣第一齣音樂劇《棋王》以來,音樂劇「產業」發展看似起飛,歌舞昇平的一年。不只國內老牌與年輕劇團的原創音樂劇爆量,各大經紀公司相繼引入歐美音樂劇的腳步也未曾停歇;同時還有日本寶塚歌劇團第三度來臺;臺中國家歌劇院首度將韓國音樂劇搬上舞台,開啟日後舉辦音樂劇產業論壇,與韓國音樂劇協會簽訂合作備忘錄的序幕;此外,亦有流行歌手跨界合作,引爆南北劇迷、歌迷的追星熱潮。

 

那豐盛的一年,不只讓劇團、製作公司、經紀公司與影視業者搶進市場,國家級劇院埋下成立音樂劇平台的種子,同時也讓初踏入音樂劇產業的的郭柏毅加快自身腳程,籌備投入音樂劇製作的能量,並在2021年正式創立「華文音樂劇」。按他的說法,這是一種「使命感」,音樂劇比其他表演藝術類型需要更高昂的成本,但商業化的可行性,「讓一部音樂劇的產製,可以讓許多人在過程中有收入,這件事很重要。」


 
當時的郭柏毅沒想到,他在COVID-19疫情最嚴峻的時期成立公司,隔年推出首部製作為外百老匯版權劇《The Fantasticks夢幻愛程》,確實就乘上了臺灣音樂劇能量再度迸發的浪頭。

 

根據《PAR表演藝術》雜誌〈台灣音樂劇新浪潮來襲〉指出,從演出數量來看,光是2022年上半年的節目,就相當於2018年一整年;更往前推,文策院《2021年台灣文化內容消費趨勢調查報告》就指出,全年有約三成民眾在一年內參加過表演藝術活動,戲劇類是最多人參與的表演類型,而音樂劇占比又達三成。但音樂劇在臺灣,是否真已成為一門好生意?透過郭柏毅在華文音樂劇的創業歷程的細觀與瞻望,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解答。

 

「若要成為產業,我就不再去想補助的事了」

 

38歲的郭柏毅,因父親是合唱指揮,讓他從小就跟著父親的合唱團東奔西跑看演出,看的第一場音樂劇《美女與野獸》,也是藉著隨團至紐約公演的契機,「票很貴!」他在18歲的異國回憶裡拔高了音調,「我印象好深刻!我買了票、所有周邊、那朵最知名的玫瑰花,花了約莫台幣8,000元!我對音樂劇很著迷,當時的我認為,音樂劇可以帶給人們歡樂,也因為年紀輕,覺得這一切非常好玩。」

 

後來,對音樂著了迷的少年,便一路往文化大學音樂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走去,而後者正是近年以培育音樂劇相關人才如演員、創作者為重點的系所。郭柏毅在文大結識了讀戲劇系的張芳瑜,在師大修了當年剛從紐約學成回國任教的曾慧誠開設的課程,兩人如今都是《The Fantasticks夢幻愛程》重要班底。

 

其中,曾慧誠在2007年自組的音樂劇團「躍演」(VMTheatre)中,導演的多部作品,更是郭柏毅認識臺灣音樂劇的敲門磚,如《DAYLIGHT》、《月光狂想曲》、《喜樂社區》、《蛻變》、音樂時代劇場的台灣音樂劇二部曲《隔壁親家》等。此外,大學主修聲樂的曾慧誠能導也能演,返台後,曾飾演百老匯音樂劇《媽媽咪呀!》(Mamma Mia!)中文版的男主角。

 

郭柏毅回憶,當年曾老師到中國上海演出《媽媽咪呀!》時,「我也跟當時的女友、現在的太太,機票買了就去了。當時拿看音樂劇當藉口,在上海跟太太求婚。」這閃光打得猝不及防。如今,人生伴侶高莉雅也成了事業伴侶,夫妻檔現在分別是華文音樂劇的董事長與營運長。

 

回想生命中的音樂劇引路人,郭柏毅將自己的使命感歸功給父親。是父親點燃兒子對音樂的熱情,開展了他的音樂視野。郭柏毅坦承,不管是青少年時期決定投入音樂,還是成家立業後成立華文音樂劇公司,都是鬧了革命、召開家庭會議才做的決定,「我受父親影響很大。他總是說,如果有能力,應該讓臺灣的表演藝術產業化。我一直在思考這件事情可以怎麼做。想了好幾年,跟莉雅開了家庭會議下了決心,接著募集資金,才有了華文音樂劇公司。」

 

「若要成為產業,這本是商業性的行為,我們就不再想尋求『補助』這件事了。」他清楚自己要募集的是「資金」而非「補助金」,這是藝術工作者轉換思維的重要關鍵。華文音樂劇的第一桶金來自文化部執行、文策院協助受理及輔導的青年創業貸款;緊接著,這個音樂劇生力軍更入選文策院的「文化新創加速器」計畫,除了支持金外,更重要的是提供營運課程與專業諮詢等相關配套,協助郭柏毅在公司治理、團隊經營、商模策略等方面建立商業營運思維,理解市場需求,提高公司獲得投資的機會,此外,華文音樂劇也獲國發基金挹注,使他有更多力量往市場邁進。

 

「跟創投溝通,是我加入新創加速過程中的最大收穫。」他直言與文策院協助對接的投資團隊「交手」的過程,與過往在藝術領域截然不同,讓他在短短幾年間,從一名對財務報表一知半解的藝術工作者,成為能解讀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等財務報表能力的公司經營者。

 

「從資本操作的角度看,『商業化』當然是所有投資人最在意的事。因此,我也學習用數字跟投資人溝通,理解他們的需求、看重的事物,每個創投都有出場時間表,我得在那個時間點給出成果。在臺灣,如果要做音樂劇產業,數字是大家都得去面對的事情。」

 

郭柏毅認為,文策院的「文化新創加速器」計畫,使他學會與投資人溝通。

 

跨出同溫層,要讓民眾走進劇場成為日常休閒

 

相較於紐約百老匯、倫敦西區劇院,以及首爾大學路,臺灣這兩年雖看似演出爆量,但從市場、政策等相關數字一起來看,音樂劇發展離「產業化」似乎仍有一大段路要走。

 

根據《2021年台灣文化內容消費趨勢調查報告》顯示,儘管全年參與表演藝術活動的民眾,有三成選擇了音樂劇項目,參與度是高的,但這三成中的付費參加者僅54.8%。此數據顯示,當前表演藝術市場僅靠少數觀眾維持,規模有限,要如何跨出同溫層、拉進更多的新觀眾,是音樂劇從業者的首要課題,而這也正是郭柏毅選擇以版權劇在非正規場館演出,作為華文音樂劇開局作品的主要原因。

 

郭柏毅直言,在眾多授權劇IP中,選擇《The Fantasticks》的理由很單純:這是金氏世界紀錄最長壽的音樂劇,也因劇中不乏琅琅上口的金曲如〈Try to Remember〉、〈Soon It's Gonna Rain〉等。「除了有宣傳優勢外,一部作品能演這麼久,必定有過人之處。」他表示,最初華文音樂劇也想嘗試製作原創作品,但才剛起頭,便發現自己有許多不足之處,劇本結構、歌曲編創等處處都是學問,「透過版權劇,我們也是在學習一件好作品如何產製出來。」

 

問郭柏毅打算何時推出原創劇?「未來三、四年⋯⋯」他沉吟了片刻,務實地說:「都不可能!學習是非常漫長的路,我們都還需要時間。」

 

一齣音樂劇的醞釀、產製,短程少說也得花上三到五年,讓作品有完整發展與調整空間,才能面對市場的考驗,也因投入成本回收風險高,作品得透過一再重演,才有辦法讓製作虧損轉為收益。但臺灣正式的表演場館多為公有,以公平為原則的檔期制度,並不利於商業發展。《The Fantasticks夢幻愛程》將演出場地設在松菸文創園區,一方面是上述場館在現實條件上的限制,二方面也是把非重度的表演藝術參與者需求納入製作考量,為的就是要盡可能地吸引到更多蛋白區的觀眾。

 

「一般人對於走進國家音樂廳、戲劇院是有隔閡的,音樂劇可以讓一般民眾走入劇場,不去想自己是要『欣賞藝術』,而是日常的休閒娛樂。為了打破觀念,營造氛圍很重要。」《The Fantasticks夢幻愛程》超過五十場的演出,幕前除了有唱功了得的聶雲等人,還邀請臺裔美籍的百老匯演員楊呈偉返國加入,幕後設計團隊更將原作中1960年版本中近乎空台的舞台,別出心裁地轉換為小酒館,「我們觀察到有些觀眾是為了『體驗』而走進這個作品,松菸的大小很完美,也能打造出正規場地無法營造的氛圍。」

 

《The Fantasticks夢幻愛程》將舞台設置成小酒館場景(圖片/華文音樂劇提供)

 

 

娛樂影視與音樂劇表演人才可匯流、IP也可相互改編,相輔相成

 

音樂劇是綜合性的體驗,是好故事、洗腦且有品味的旋律,加上華麗表演的三位一體。製作團隊除了靠精緻的體驗設計吸引一般大眾外,更根本的是,要促成跨界觀眾流動,就得具備更多元的產業資源與思維――培育幕前幕後人才,讓作品IP透過授權與重製走到更遠的地方,才有機會健全產業生態。

 

郭柏毅以美國、韓國為例,指出娛樂影視與音樂劇的表演人才匯流是可行的方向,不只帶動跨界觀眾,也將音樂劇舞台作為演員的訓練場,「有非常多的好萊塢明星參與音樂劇、舞台劇,像休.傑克曼(Hugh Michael Jackman),他去2021年底演了《音樂世界》(The Music Man),造成很大的轟動。韓國徹底地學習了美國的作法,少女時代的成員Tiffany演了《芝加哥》(CHICAGO)韓文版。韓國的演藝經紀很發達,他們把練習生直接丟上舞台,透過音樂劇舞台的訓練,一方面累積現場經驗與知名度,二方面當他們回到影視,發展也可以相輔相成。」

 

《The Fantasticks夢幻愛程》總彩排現場。(圖片/華文音樂劇提供)

 

從韓國的經驗來看,最初透過引入歐美版權劇,不只讓從業者學習了音樂劇製作的鋩角(mê-kak),也累積觀眾與收益,讓投資方與政府都正視到音樂劇市場的發展潛力,後續便有韓國文化產業振興院(KOCCA)將音樂劇視為流行產業的一環,大力推廣,相關配套政策則有如租稅減免等措施,鼓勵民間企業興建經營劇院場館、投資音樂劇製作。

 

「私人場館太重要了,得變成集合,首爾大學路一整條街都是音樂劇演出場地,有非常多的搭配。不去限制表演時間,只要打破了這點,就有新的可能。」郭柏毅也對文策院投資、投入時尚娛樂人才培訓的「TDI臺灣夢幻學院」喊話,「培育演藝人才,最終的目的都是上舞台啊!而音樂劇就是影視產業的根基,最理想的搭配狀態是,演員往音樂劇舞台送,一段時間訓練、演出後,再往螢幕上送;更好的狀態是,有一套優秀的劇本、音樂是在音樂劇舞台發生,後續也能再改編成電影等,這是相輔相成的雙贏生態。」

 

而華文音樂劇打造「雙贏生態」的下一步是:攜手美國東尼獎得主團隊,共同再製音樂劇《囍宴》。該劇改編自李安的同名電影,首演於2003年。華文音樂劇預計在2023年舉辦百老匯原卡司音樂會,並在2024年演出全本音樂劇,但有別於原版的全英語演出,因部分角色設定,將改編為英語、華語雙語的表現,並透過在地化轉譯,以更貼近臺灣觀眾。

 

動畫、電影再加音樂劇,Disney+ 的成功可供借鏡

 

話題轉到影視產業,不免對這位現場舞台的從業者面對OTT時代的心態感到好奇。郭柏毅對此態度很正面,認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無論是在現場還是在螢幕上,內容都是主宰市場的絕對關鍵,「如果IP夠精彩,就能做得久,迪士尼(Disney)就非常厲害。」

 

迪士尼旗下的Disney+創立未滿三年,便在2022年夏天打敗Netflix搶下串流平台龍頭寶座。郭柏毅分析,這間歷史悠久、擁有完整文化娛樂產業鏈的娛樂產業霸主,便是透過打造旗下頂級IP的跨域應用,如《獅子王》、《美女與野獸》、《小美人魚》、《冰雪奇緣》等,來提升文化產業的發展,同時奠定穩健的產業鏈基礎。這些動畫、電影在螢幕上大獲成功後,也都發展為音樂劇,感動了各年齡層與各藝術媒介愛好者的觀眾群。

 

「這些都是我們可以學習的方向。」雖說國情不同、產業資本規模有別,他山之石難以完全複製,但確實指引了前路的各種可行性。郭柏毅樂觀地說:「我相信,臺灣有一天也可以做得到。」

 

 

(註)黃蘭貴,〈新興場館、音樂劇、戲曲 數字解碼生態發展:六年數據與「表演藝術年度現象」的對應分析〉,《PAR表演藝術》,第317期,2019年05月號,頁130-133。

 

分享:

在無光暗角裡種岀繽紛前景——專訪創意製片人黃茂昌

故事現場:產業真心話

在無光暗角裡種岀繽紛前景——專訪創意製片人黃茂昌

2024-03-18

銀幕前,與主流觀眾一同哭笑 ──有戲娛樂總經理莊啟祥的類型片投製之路

故事現場:產業真心話

銀幕前,與主流觀眾一同哭笑 ──有戲娛樂總經理莊啟祥的類型片投製之路

2023-12-22

挑戰(說)故事的各種可能──專訪小耳朵文化負責人華爸(華正群)

故事現場:產業真心話

挑戰(說)故事的各種可能──專訪小耳朵文化負責人華爸(華正群)

2023-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