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原創角色也能走進社區、走進城市、邁向世界--迷母豐盛的角色養成之路

故事現場:產業真心話

臺灣的原創角色也能走進社區、走進城市、邁向世界--迷母豐盛的角色養成之路

2022-09-23

蔡雨辰/採訪撰文
陳佩芸/攝影

 

還記得1999年麥當勞所引起的Hello Kitty旋風嗎?從1999至2001年,麥當勞推出了三個系列的Hello Kitty玩偶,一份套餐以69元加購Kitty玩偶的行銷手法,讓臺灣民眾徹夜排隊搶購,每天早上開賣後不到10分鐘便搶購一空。據統計,麥當勞總共賣出了1200萬隻Kitty玩偶。如今,誕生於1970年代的Hello Kitty仍是三麗鷗旗下的長青搖錢樹,三麗鷗的年輕接班人預計將她送進元宇宙,讓她邁向下一個五十年。

 

為什麼這隻沒有嘴巴的貓咪可以帶來千億產值、而且歷時不衰?角色經濟是什麼?臺灣的原創角色如何在美日角色強勢環伺下走出自己的路?或許,迷母豐盛的角色養成之路是個精彩範例。

 

迷母創意(2020年更名為迷母豐盛)是一間成立於2004年的公司,創辦人高景星早在2005年便開始發展圖像角色IP,十多年來跌跌撞撞,如今已發展出相當成熟的角色,並成功打入日本市場。回顧投入這一行的初衷,高景星提到了母親是Hello Kitty迷,兒時,家中便有滿牆的Kitty玩偶與生活物件,「連馬桶蓋上都是Kitty的臉!」年紀漸長,他透過母親思考了人與角色的關係,「她為什麼那麼寶貝那支印上Kitty臉的吹風機?它只是個吹風機嗎?」

 

迷母豐盛總經理高景星

 

從挫折中摸索「角色IP產業」

 

2005年開始,他帶著滿腹疑問投身這個可能連自己都還說不清楚的「行業」。「彼時在臺灣社會還未有『角色』的觀念,唯一的語言就是『公仔』。」在臺灣,他毫無前例可循,因此理所當然地前往角色IP大國日本觀摩取經,花了整整四年的時間持續像瞎子摸象一樣,憑空摸索。

 

「我們每年都去日本出差,去看娃娃機店為什麼有這麼多角色娃娃?這些東西和他們的產業怎麼串起來?因為我有動畫作業的背景,所以模模糊糊地感覺到這可能和人物設定有一些關聯,那個時候就只能用這些方式去拼湊。」

 

2008年,高景星因緣際會獲得了一些人脈資源,得以接觸諸如SEGA、南夢宮等大型遊戲公司的業者,「我們拉著兩個皮箱一家一家地拜訪,在會議桌上擺滿了我們做的絨毛娃娃,但連應該怎麼介紹或販賣都還不太清楚。」如今,高景星笑著回顧這些經驗並分析其所帶來的意義,坦言在那段時間也曾獲得一些機會,認認真真地嘗試過,雖然往往是明明白白的失敗。

 

「當時我試著循消費者的角度去認識這個產業,例如:為什麼日本市場上一有紅起來的角色馬上就會出現在娃娃機裡?為什麼臺灣的娃娃機裡都是一些仿冒品?」儘管這些失敗的嘗試讓高景星開始問出比過去更深入的問題,卻仍未深入核心。「後來才了解,我們在那個過程裡所認識的,都還是角色產業裡末端的關係人或資源,但如果沒有這個過程,我們根本無緣理解所謂的產業全貌。」

 

迷母團隊從2010年便開始前往日本授權展,這是日本角色產業的最大型展覽,聚集了業內的專業買家與代理商、發行商等,是品牌商進行授權交易的重要商務場合。「從2010到2017年,我們每年花錢去,然後滿臉挫折地回來。」每年在展場中,只要聽日本人踏進展位問出的第一個問題,高景星便能預測今年是否又白跑一趟。

 

「對方只要一問:你們是臺灣公司嗎?我就知道今年又白來了,不會有交易。這是什麼意思?這表示產品品質並沒有達到對方的門檻。」這也讓高景星不斷思考為何日本人一看自家產品就知道是臺灣製造。同時,這段期間高景星持續著手改造公司的組織結構,團隊成員甚至經歷過一次大換血。經過多年摸索,高景星終於找到團隊所需要的人格特質,建立成員間的分工方式,為團隊建立應對不同專案的運行機制及工作節奏。

 

不只是說一個故事,更要為角色保留想像的世界觀

 

公司的基礎確立後,2017年,Kuroro終於成為第一個不再讓日本人一看就判定國籍的角色。「客戶的問題終於不一樣了:你們來自哪裡?你們有日本設計師嗎?」也在這一年,迷母終於讓日本人簽下臺灣製的角色,Kuroro開始進軍日本,隔年在東京台場AQUA CiTY ODAIBA 開設Kuroro日本一號店,日本動畫公司DANDELION Animation Studio簽署Kuroro日本總代理。

 

為什麼唯獨Kuroro可以博得日本人青睞?Kuroro並不是迷母旗下唯一的角色,這隻黑色貓咪在2015年完成原型,但其世界觀是在副創意總監黃淳鈺加入團隊後才逐漸成形。他的外型簡單,生命感都靠那雙大眼的各種變化,且擁有「心弦之眼」,被設定可以看透人心。

 

Kuroro的官方資料是這麼介紹的:

 

"這隻名為Kuroro的黑貓來自距離地球3300光年之遙的星球NGC6543貓眼星雲,用他獨特的視角所收納的風景,重新對人類每日徬徨的世界提出新的觀點。"

 

短短不到100字的設定文字,團隊約莫花了半年多的時間才完成,他們蒐集、閱讀相關書籍資料,在嚴謹的科學基礎上打造Kuroro的世界觀,如「NGC6543貓眼星雲」這個看似浪漫可愛的星雲並非虛構,而是位於天龍座的一個真實存在的行星狀星雲。「日本代理商判斷一個IP角色的基礎不僅根據造型外觀,而是這個角色的世界觀、宇宙觀可以發展到什麼程度。」臺灣的創作者們難免脫離不了在地或本土的視角,但迷母的做法是,「我們在設定的過程會一直提問,像是『來自外太空的kuroro為什麼會降落在臺灣?』這才有趣吧!」

 

角色開發副創意總監黃淳鈺

 

對迷母團隊而言,打造一個角色並不是為他說一個故事。「你怎麼認識一個人?如果你對他的認識來自一本小說或漫畫,它就是一個封閉性的內容,你對那個角色就沒有想像。需要留空間讓觀眾去投射和想像,」高景星慢慢解釋養成角色的關鍵是:「你要留空間讓觀眾去想像和投射。」角色的故事應該持續發展,當故事未完,觀眾才能用他的生活經驗進入這個角色的世界。「所以發展角色時,我們只需要建立他的原廠設定,基本性格與樣貌,只要不違背原則與脈絡,他可以做任何事。」對迷母團隊而言,Kuroro可以上山下海,無論與任何商品聯名,他們唯一在意的是合理性,「我們經常會在Kuroro進入專案前,多次討論這個角色會做什麼或不做什麼。」同時,也在各式各樣的合作機會裡,探索Kuroro的可能性,讓每一個專案都成為其世界觀的擴延與再確認。

 

高景星認為,在臺灣的產業脈絡下,「角色經濟其實不是一個圖像授權業,也不是單純的供應鏈,我們做的是角色IP生態系,希望能和授權合作夥伴創造一起跨界的可能。」例如,今年三月,迷母與T-bone水泥雕塑合作聯名產品,由迷母設計造型、T-bone原型師進行雕塑。在這個合作案中,迷母並非賣出Kuroro的圖像就結束交易,「一般授權就是停在授權收費,但我們希望可以和臺灣厲害的職人互相交流、共創國際市場,所以會協助他一起去日本展覽。我認為其實臺灣的產業的橫向聯繫是很弱的,這其實也侷限了產業間的創意和發展性。」

 

與T-bone水泥雕塑合作的KURORO聯名產品

 

跳出框架,跟火箭阿伯一起打造太空基礎教育

 

透過橫向連結開發內容,迷母團隊注重的是合作之下的雙贏成果,一加一總要大於二,而不是乙方單向為甲方服務。為此,他們也經常主動展開看似跳脫框架、但卻意外迸出有趣火花的合作提案。值得一提的案例是火箭科技繪本《動手做,跟ARRC一起打造火箭上太空》,在這個專案中,迷母不只做了一本科學繪本,更串連了「聯經出版公司」與「ARRC前瞻火箭研究中心」,推出兒童科學教育品牌「Kuroro太空學校」,期望為臺灣太空基礎教育做出貢獻。

 

這個專案源自高景星看到了「火箭阿伯」吳宗信的火箭募資,他沒想太多便試圖聯繫吳宗信,「我只是覺得我們應該可以有什麼合作!」見面後,空手而來的高景星看著火箭阿伯身後的社運布條,有了攀談的契機,一聊之下果然是價值觀相近的自己人,也都有作為臺灣人經常感受到的「毋甘願」:「為什麼有天分的小朋友只因為出生在臺灣,他的可能性和機會就比較低?我們能否透過一代一代往前追,在我們這一代把上一代輸的地方追起來?」

 

最後,鑒於臺灣的太空科學基礎教育空缺,他們決定協力出版一本給兒童看的火箭繪本。由「ARRC前瞻火箭研究中心」的研究員魏世昕博士撰文,迷母團隊以圖像轉譯,並製作火箭與火箭基地模型。

 

由來自外太空的Kuroro介紹火箭應該很符合他的人設,但困難的是,臺灣的火箭根本無法飛向太空,誰會買臺灣人做的火箭書?更根本的是,他們該如何將如此高難度的科學題目轉譯成兒童的普及讀物?過程中,作者魏世昕建議迷母團隊去接觸位在北海道的民間火箭公司植松電機(亦即《下町火箭》故事的原型),團隊成員們也讀了創辦人植松努的書,獲得許多啟發。最後,繪本內附錄的火箭模型規劃,便源自於植松努的想法,「植松努提過因為火箭科技很困難,最好能夠透過實作,讓讀者在實作中累積信心及體驗失敗。」

 

《動手做,跟ARRC一起打造火箭上太空》的確是一本層次分明的科學繪本,全書共分四個部分,分別介紹火箭飛行原理、基本結構、內部構造到火箭團隊、發射基地、發射過程等,一步步全面認識火箭科技。讀者每看完一個單元,便能完成一部分的模型,從外型、內裝到基地,完整體驗。高景星感性地解釋:「我的小時候歷經了太空時代,那時的小朋友有很多關於太空的夢想,我們希望把那個夢想分享給現在小朋友。」如今,他們正在規劃第二本作品,將與國家太空中心合作,繼續挑戰更困難的主題──衛星。

 

《動手做,跟ARRC一起打造火箭上太空》繪本

 

繪本所附的紙製火箭模型,可以跟著閱讀一部分一部分完成,從裡到外都不馬虎

 

回到初心,角色陪伴生活的微小幸福感

 

從無到有,走過十幾年拚搏與努力,迷母團隊終於在角色IP這一行長出自己的know how、做出一些成績。我們忍不住好奇,是什麼支持著他們從未放棄?

 

「當你發現你只會做,或只想做這件事情的時候,就不會覺得要放手。」在這過程中,他們也曾獲得珍貴的回饋。迷母的第一隻角色是Duma,某一年,Duma的部落格上出現了一則留言,一位媽媽表示自己的女兒很喜歡Duma,她的生日將至,該去哪裡購買Duma的產品?高景星二話不說便請原畫師畫了一張Duma的卡片寄給小女生。「這就是做這個行業的快樂,為什麼?很真心!」

 

這微小卻踏實的幸福感,或許便是各種角色為我們的日常生活所帶來的力量。望向未來,迷母團隊希望能穩定擴增原畫團隊,拓展角色產業的各種可能,從設計、創製、開發到通路規劃,讓旗下的角色們能夠走進社區、走進城市、邁向世界。

 

迷母豐盛會議室白板上的腦力激盪過程

 

分享:

在無光暗角裡種岀繽紛前景——專訪創意製片人黃茂昌

故事現場:產業真心話

在無光暗角裡種岀繽紛前景——專訪創意製片人黃茂昌

2024-03-18

銀幕前,與主流觀眾一同哭笑 ──有戲娛樂總經理莊啟祥的類型片投製之路

故事現場:產業真心話

銀幕前,與主流觀眾一同哭笑 ──有戲娛樂總經理莊啟祥的類型片投製之路

2023-12-22

挑戰(說)故事的各種可能──專訪小耳朵文化負責人華爸(華正群)

故事現場:產業真心話

挑戰(說)故事的各種可能──專訪小耳朵文化負責人華爸(華正群)

2023-12-18